作家石松茂在《清水出芙蓉——解读季晓涓和她的作品》一文中写道:“季晓涓的创作来源于自身的体验,她对城镇、故乡、阳光、河流、爱情、亲情,甚至身边的一草一木,无一不牵动着她敏锐的观察力,并在创作中源源不断地体现其创作力。而她的灵秀创作又不拘泥于自身的体验。她在女性写作的细腻世界里,揉合了刚毅和深沉的独特元素,使她的作品流动着生活的芬芳气息,又充溢着艺术的才气。感觉她的作品主题丰富,苦甜交织,意味淡远而有真情.......她的诗作清新、淡雅,她的散文轻柔、亮丽,有时你会觉得作品中诗情画意又是综合的,叙述语言中有诗情,诗句中有禅意。”
这是一位作家对另一位作家的解读,是深入地阅读、理性地思考、真诚地剖析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生命力量后,构成的这篇评论,我深以为然。晓涓在《天津日报•农村版》开设《涓涓细语》个人专栏已近两年的时候,我还无缘见过季晓涓本人。毕竟,我们是在同一块文学沃土上耕耘啊!由是,每次文学活动我都会生出隐隐的期待。但她一次又一次地“缺席”:她打工的乡镇企业不好请假么?半百之遥的路途交通不便么?后来,后来的后来,也就是33年后的今天我才悟出——有种疏离许是另一番走近,有种远望该是一生的跟随。
1、涓滴惆怅,以父母之爱蕴藉诗情
麦穗开始芬芳田野的时节,总是令庄户人家欢喜,一如扎着羊角辫儿、丁丁点儿高的季晓涓,虽然比一般男娃还贪玩儿淘气、异想天开,却是家长的心尖儿宝贝、掌上明珠。这不,父母抱着她去车站送姥姥回山东,她竟记住了那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转天,父母出工后看哄她的爷爷也睡着了,她便蹒跚着出了家门,顺着记忆中的村街乡路要去找姥姥,乏了睏了顺势睡倒在堤坡麦陇旁。爷爷醒来不见了宝贝孙女,情急之下跑到队部让大喇叭喊,“季万元的闺女丢了,乡亲们快帮着找哈!”不满两岁的季家长女自此成了季庄的名人。她的成长伴着挨烫、挨电、挨弹弓、挨火柴枪等数次出格冒险,也跟着父亲捉鱼、游泳、拾柴、爬树、追蝴蝶、逮蚂蚱,享受着快乐童年。她对文字的颖悟与生俱来,即或“万元户”成为中国家庭的高光梦想时,仍为父名“季万元”的俗气而羞赧。
入学读书时代,贴满屋墙的奖状更是老师的期许、父母的骄傲:班长、领操员、学习委员、代数课代表、市级三好生。小学三年级穿着母亲做的棉鞋参加全区5000米冬季长跑,教练说跑得很轻松在前200名……尤其每篇作文都宛若落在小荷上的蜻蜓。高中时出色的文笔得到语文老师刘克敬的偏爱,被选为语文课代表,给她包括《古文观止》等许多课外书籍她如获至宝;听老师给她背诵顾城的《黑眼睛》:“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诗句,顷刻间她被诗意隐约含蓄、主题多解多义,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的朦胧诗所吸引,后来竟逃了两节历史课,买回一本沉甸甸的《五人诗选》,如饥似渴废寝忘食,竟至有些走火入魔无可救药:
“点亮你,你便流泪/陪伴我黑暗中/摸索的灵魂/你的信念/令我拽紧思索的视线/你的泪,不全是冰冷/我的诗如你的泪/藏着火样的情愫/只需有火柴”。
好消息是她的这首《烛》,与此前发在《北郊创作•中学生园地》栏目上的《从前》,以《诗二首》为题连同老师的诗评,发表在1988年7月11日的山西《语文报》上,季晓涓亦以其少年诗才引起轰动。坏消息是她被苦苦相劝的老师一语成谶:高考落榜了,无缘骄傲的大学中文系,而成为“农民女诗人”,又以其“不务正业”再次引起轰动,牵挂学生的刘老师骑车50里去季庄向晓涓父母说情,还奔走教育局给这位才女学生找工作。
不消说,返村务农的季晓涓走进一段生命的至暗。虽然父母不曾有些许的埋怨或脸色,但她却在愧疚与自责里舔着心灵的伤口,一任痛楚入骨入髓。好在,那段气若游丝的“不敢写诗的日子”,她的诗心并未泯灭:1990年深秋,她所钟爱的《诗刊》刊发了《函授启事》,希望的星火又照亮了她的眸子;但当看到120元的报名费后,热烈的眼神又黯然失色,生活的苦涩便凝固在那页《函授启示》上。
翌日一早,父亲将几口袋新收的玉米装上小拉车才去上工。母亲让她吃过早饭、看着她去鞋厂上班后,拉起小车先去磨坊加工成新香的玉米面,又拉着去了集市。晚上,母亲蘸着唾沫把一元一张共120元交到她手上说,赶明儿去邮局把报名费交上,别耽误了开学!晓涓本想推开母亲攥热的那把钞票,但终究未能推开父母的殷殷之爱,也终究未能止住溢出眼窝的两行滚烫。
汇款是到十几里外镇上的邮局。熬过漫长的冬季,《录取通知书》却没有伴着春天一起到来。托镇上教书的友人到邮局查询,友人莫名其妙地弄丢了汇款单。两次写信问询,终不见《诗刊》社的回音:“那一年的春天姹紫嫣红,我却忍不住失声哭泣,仿佛又经历了一次打击。痛定思痛,我忽然想明白,诗歌是学不来的。我要用一生写好一首诗,做好一个梦,鸟儿在诗里飞翔,花儿在梦中开放……尘世间,父母之爱丝丝缕缕缠绕着我们,使生命越来越结实、强壮”(《涓涓细语•凡尘之爱》)。
2、涓涓细语,以鞋工青春体味人生
当年的长荣制鞋厂是天津乡镇企业的明星。季晓涓得以入职其中,不是因了她的高中毕业,更不是因了少年诗名,而是因了一位当领导的父亲最亲密的战友推荐。
那时,她身高160,体重不足90斤,在工位密集的制鞋女工中,不是寻常的大麦熟花,而是细瘦的雀舌草。正好鞋帮车间一位女工休了产假,她便顶岗淹没在偌大的缝纫车间里,埋没在缝纫工位上。电动缝纫机头针脚如飞,手疾与眼快的配合常常令她晕眩,尤其电机与机头的轰鸣,几十台机器的喧嚣合唱,遂令整个车间犹如拖拉机的嘶吼比赛,白天让她恐惧,夜里让她失眠。也曾到市里专柜卖鞋,不乏助人为乐的热情,但她缺乏精明算计,不懂世故人心。后又回来到裁活车间:先在整捆的帆布上用圆珠笔画好鞋样儿,然后手持剪刀咔咔剪裁。晓涓喜欢画鞋样儿时的感觉,有平面几何的图形和韵味,无平面几何的公式和推导。她也喜欢新岗的环境,人少、安静,工友们赶着手里的活,嘴上不闲着,天天说家长里短,给她这个文弱姑娘上着生动的农村课。深夜里,她想象着自己裁剪、自己缝纫的一双双软底布鞋,或时尚,或简约,或紧凑,或宽松,穿在同样青春靓丽、同样爱好文学的少男少女脚上徜徉四方:
“我美丽的年纪/守护一双鞋最初的模样/在细密的针脚里/缝上玫瑰凋零般的诗句/那不知走向何方的人儿/在你细若尘风的步子里/是否感觉到那首诗的疼痛……陪伴你是我花一样的青春/与你同行”(《涓涓细语•与你同行》)。
谁能想到那个淹没在机车轰鸣车间的做鞋女工,正款款赶往去“作协”的路上:季晓涓将凌晨三点醒来,那一刻对身在最底层承受的体力和精神双重锤炼领悟感知的对生活生命的深切思索化成诗意文字,一篇篇写在方格纸上寄给《天津日报•农村版》,初审便给责编张俊兰老师留下“像一道清澈见底的流水,自尚未蒙尘的生命涓流汩汩涌出”的美好印象,专为她这个初涉世事的女孩开设了《涓涓细语》的个人专栏,并以《成长•境遇•乡恋•爱情》开篇:
“在生活的路上,我匆忙地走着。年轻的心像五月的天空时阴时晴……我的心是冰封的惆怅的河谷,是河谷里不眠的游鱼……我就是一条清浅的涓涓溪流,静静地流淌,欢乐的歌唱”。
有一阵子母亲没见晓涓的文章,便提醒她别疏懒了。当她的新作又见诸报端后,母亲总是欣喜地读了一遍又一遍。由此,一条涓涓溪流汩汩流淌进万千读者的心底,读者如荷花在溪边摇曳,似浮萍顺溪流簇拥,乃至“人世间”专版刊登了读者戴丽霞的来信:“读到一篇又一篇《涓涓细语》,我产生了一种愿望,要结识这个仿佛童话世界里徘徊的女孩。我忍不住把那些美的文字读给我的同事、我的学生……”。
1993年夏,《天津日报》举办“引滦入津十周年征文大赛”,望着鞋厂不远处的引滦明渠,她写下了《父亲河,母亲河》:“夏日的晨曦里/我走在你的岸边/我散步成诗人的模样/此刻,谁能像你/抵达我灵魂深处/谁能知道你洁白的浪花/表达我对生活的爱与渴望……”8月22日,她在师妹和同学陪伴下,骑车近百里去报社领奖,也好拜见从未谋面的恩人编辑。董存章老师迎在三楼楼梯口领她来到编辑部后,雷雨倏然大作起来,雨点重重打着窗棱,也打在她慌乱的心上。接过董老师给的证书和奖金,听了董老师鼓励的话后,她备好一肚子的道谢词变成了一个劲儿地点头,溜出嘴巴的却是“您忙吧,楼下还有人等我回北郊呢。”下得楼来,她方问道,张俊兰老师在吗?董老师说刚才在办公室改稿的便是。于是复跟着上楼,终于坐在了张老师的面前……
结婚、生子、下岗后的1996年夏,季晓涓鼓足勇气终于叩响了“滑门”:
“滑老师,您好!这封信在我心里写了好久,只是未曾动笔。虽然与您不曾谋面,但十年前我就知道您的大名和《北郊创作》,您也给我发过笔名“文睿”的小诗……我曾有个愿望,要成为北辰第一个出书的女作者,但我的力量太弱小了。直到那天在报上看到韩春燕的《月光里的树》已然捷足先登,心里真是喜忧参半:春燕比我幸运,因为她离您近……我的小策策已经1岁了,活泼,可爱,当然也淘气,我只能在他睡觉时写。随着他的成长,我想写作的愿望也更强烈,希望能得到您的帮助和指导”。
也是那一年,季晓涓以协勤身份聘为霍庄乡广播站宣传干事,后以协勤身份任乡文化站站长。翌年岁末,滑老师主持的北辰区文联为她出版了《涓涓细语》,滑富强、张俊兰两位伯乐和恩师分别为之作《序》。
3、涓辰时光,以雪的方式至真至纯
涓辰,是生活的馈赠、机遇的表白,是在凛冽朔风中采摘一襟温柔,是在沧桑岁月中怀抱一份感恩。
在乡镇机关,无论是宣传报道、文化活动,还是兼职文秘写公文材料,季晓涓所钟情的笔,不仅是她信念与情怀的寄托,也成为她谋生的手段职场的利器。1997年,她的诗作《百年一梦》获“前进杯喜迎香港回归征文”一等奖,在乡机关大会上,时任北辰区霍庄乡党委副书记王学增同志特意安排她登台朗诵,标志着她的文学爱好与工作职务,心心相印般契合在一起。
2000年季晓涓调区电视台,一边做编辑记者,一边完成了中国传媒大学本科学业——不曾改变的是依旧临时工的身份,也便有了她“身份临时但责任心不临时”的金句。为了一条小消息,她力求字斟句酌标新立异;为了一个专题片脚本,她条分缕析寻觅亮点,选取最佳角度走进人物的内心,并与之共鸣。她说,只有经得住煎熬的心性,才能留下鲜活不死的文字。每次做完、审毕节目去幼儿园接孩子都是最后一个,远远看见儿子独自在向晚的风中等候妈妈的到来……因为重要新闻的制作、播出,她甚至没能参加弟弟的婚礼。
虽然如此,她既不为临时工的身份而自卑,也不为超常的付出而自怨。她说,无位不能无为。她的工作状态,源自好的精神状态,源自好的心态。她的奔波劳碌无奈悲哀,她的心胸格局视野历练,或者走入连绵不断的文学作品,或者成为日后宏大叙事的构思与酝酿。那年,季晓涓荣获天津市第二届文学新人奖;与此同时,她的又一部新作《走过河流》由远方出版社出版。当年读后,我终于明白,她在过往的艰辛和曾经的沉重中,为何没有沉沦:
“文学,我的永远不悔的恋人!在你面前,我摒弃了生命的矜持与沉静,我勇敢的袒露内心的狂热与激情。我的爱超越了滚滚红尘的悲哀与无奈,超越了承载我青春生命的窄小河床”(《走过河流》)。
几度风风雨雨,几度春华秋实。2006年,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季晓涓诗歌、散文两卷本的《以雪的方式爱你》,抒发了她对涓滴、涓流的升华和羽化:“我通体洁白的深爱着世界/深爱着你……一瓣一瓣,一朵一朵/都是我洁白的深情/精致豪华地漂白/所有通往你的道路”。
爱和感恩伴着岁月来到2007、2008两年,也为季晓涓的人生之路铺上耀眼的彩虹:被授予“和谐中国•德艺双馨优秀作家”殊荣,她走进全国政协礼堂接受国家领导人及中国作协领导的颁奖,《天津日报》给与报道;获第三届冰心散文奖。声名远播的她终于成为正式的记者、编辑——这是梅花对苦寒的酬答,也是香雪对涓流的礼赞。
4、涓波涌起,以乡恋乡愁《星共北辰》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公元1992年的春天,北郊区正式改称为北辰区。北辰教育界名师赵叔熟读《论语》,于是就有了北辰现名的灵感。2024年因为融媒体中心做系列专题片拍第一集追述北辰区名由来晓涓拜访了德高望重的老人。晓涓直言:“感谢这片土地给了我朴素的人生观,涤荡了我的心灵。守候她,也许总是多些负重和寂寞,但我爱,我要为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歌唱”(《大地的女儿》)。2012年,季晓涓调回区新闻中心担任《星共北辰》栏目的编导、撰稿,她以敏锐独到的眼光打量百姓平凡的生活,也照见了自己的渺小,她说,这该是自己的幸运。年少时,家人围在院中剥玉米,她独坐窗前写悲天悯人拯救亲情的诗。家人眼前的玉米渐次装满囤,她的诗句却怎么也不成篇。当她和《星共北辰》栏目组下田间地头进镇街社区,将话筒对准孝老爱亲、助人为乐、帮困助贫、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热心公益、爱岗敬业等道德模范人物;将镜头对准大爱无疆的百岁老母亲,舍生忘死无私无悔的救人英雄,默默耕耘的育种人,教书育人的好教师,孤独寂寞的守泵人……一次次采访、一次次泪流满面、一次次心灵撼动,那些感动北辰的中流砥柱,那些用大写人格诠释生命价值的人生,每一次走进他们都当作是人性的朝圣、心灵的洗礼。为此,她的心中装满了感动,装满了北辰故事,继而以昂扬不息的脚步跑遍北辰480平方公里土地,以200余位先进模范人物的专题片阵容,把《星共北辰》办成深受观众喜爱的名牌栏目。结集出版的《星共北辰》,已然绽放成了“她在丛中笑”的山花烂漫。
涓涓细流奔流出一朵朵浪花:2000年起连续7次获天津市“文化杯”诗歌、散文、小小说一等奖;2009年不到四十岁的她继滑老师之后成为第三位北辰区籍中国作协会员;2011年被鲁迅文学院录取为第15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2013至2016年,连续两届的天津市文学院签约作家,且签约经费全部捐于困难学生——她本身便是一位创造了北辰区乃至天津市多项记录的文学明星。
我想说,让“明星”主持一档“星共”栏目,是领导用人之道的高明。她以新闻人的视角书写家乡讴歌父老,宣传北辰形象讲好北辰故事,已逾百万文字。消息、评论、通讯、专题片等作品斩获一、二、三等奖十数次,晓涓长期担纲北辰重大活动写作任务,尤其在大张庄小城镇建设、京津公路黄金走廊、双拥城市、公共文化示范项目、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全国文明城区和国家卫生区专题片汇报工作中,每每都出色漂亮的完成任务。
2018年,季晓涓作为北辰区首位女记者参与东西部交流,报名去边远地区扶贫,参加“刘章诗文及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实践研究”项目,是她从家乡北辰的精神原乡出发,走进燕山的褶皱,走进兴隆革命老区的心灵放飞和视野提升。在燕山行走的每一个印痕,与诗上庄相拥的每一个细节,都化作最深沉的诗言诗语诗篇,光亮着她的诗心,雕刻着中华民族的灵魂。风尘仆仆归来后,她受当地宣传部门委托满怀激情创作完成了长篇报告文学《中国有个诗上庄》,旋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
无论怎么说,晓涓生命的根在北辰,事业的根在北辰,文学的根在北辰。无论取得怎样的成就,她都心怀感恩:“我是幸运的,总能遇到那些生命中渴望遇到的人。那些给过我这样一朵小花雨露阳光的滋润和照耀的人们,还有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给我单薄的生命以丰富的滋养,给我苍白的心灵与爱的引领,这是花儿开放的理由,这是花儿美丽的理由”(《涓涓细语•后记》)。
5、涓流入海,以文学承载生命与与初心
“我是一条源自清晨的溪流,终生的努力,只是大海的一个涓滴”——这是晓涓27岁时出版的首部文集的卷首语。她生命的涓流清浅流淌,心湖却碧波荡漾,兜兜转转了又一个27年后的今天,她坦言,终生的叮咚作响,只为依归文学的大海。这是她的宿命,也是她地标性的风景。
担任北辰区作协主席、文联主席是2021年的春天和秋天,同时担任《北斗星》文学杂志主编,《天津日报•北辰之声》副刊责编。从1996年致信滑富强老师算起,追随滑富强老师脚步,从北辰走向天津各区县作协参加文学活动,走向北戴河文学圣地、走进北京寻觅老舍茶馆、走进现代文学馆文学圣殿,不断开阔眼界,结交文朋师友,增长脚力笔力阅历,承转起合抑扬顿挫了26年后,晓涓完全出落成了老师的模样。她不忘恩师、学习恩师、承继恩师,提携培养新人、团结鼓励老人,让作家艺术家成为文化播种者,带队伍志愿服务书写讴歌新农村,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她从百姓中走来,又走向百姓,晓涓没有忘记哺育她长大的农村百姓乡邻,她的作品接地气,将人民群众中的典型跃然期刊报纸之上,读者多多。在她负责的《天津日报·北辰之声》副刊中,版面被百姓故事占据。对于来自四面八方的文学爱好者投寄来的稿件,她都认真修改编排见报。她总说自己很幸运一开始就遇到很好的编辑,她成为编辑后与读者、作者也有很多感人故事。她力争把《北斗星》打造为天津北部门户期刊、美丽北辰文化名片。在她的引导帮助下,耄耋古稀作者、老退休新闻人、90后大学生、公安民警、企业工人,特别是许多农村作者,鼓励助力他们写作实现写作梦想。季晓涓认真对待每一位笔耕者,她的文学朋友遍及大江南北,编辑电视和期刊“百姓故事”数以百计。丰富的稿源活跃了版面,更赢得作者和读者的拥戴。
她配合天津市作协来北辰网红文旅打卡地中河头村开展“走进基层、服务作家”活动后,又全力投入到“滑富强从文60周年”的活动中。作为北辰区现任文学领军人物,她在发言时说道,“如果没有滑老师的栽培提携,我那双走惯了乡野村路的脚丫,如何能走到这圣洁的文学殿堂!”近两年来,季晓涓组织承办了区作协与市作协在安幸生烈士纪念馆、杨连弟烈士纪念馆举办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基地和职业道德教育与文学服务社会示范北辰基地”揭牌活动;邀请天津知名作家走进庞嘴村文学采风;邀请兄弟区作协在曙光水镇、双街古镇举办作家采风交流活动;与宝翠花都社区举办中秋诗词朗诵会;组织区作协“文学志愿服务队”深入青盛河畔农庄采风、与《中老年时报》在全民读书日共同举办“滑富强文学作品”签名首发式、与《天津文学》共同举办北辰作家作品改稿会;参与策划、支持“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的筹备、成立、开展活动……
在刚刚过去的2023年区作协年终表彰及诗歌朗诵会上,晓涓如是说:40年前,滑富强老师开拓的北辰文学沃土,我们这一代作家要加倍珍惜、加倍努力,让诗歌的芳草地更加葱茏,让散文的百花园更加绚丽,让小说的青松岭更加雄奇。
晓涓自接手主编内部文学期刊《北斗星》后,在秉承滑富强老师“培植大树,发现新苗”的办刊思路的同时,又开辟了《名家名篇》《我与北辰》栏目,约来了尹学芸、李治邦、张楚、武歆、肖克凡、吕舒怀等名家力作,让北辰作家作品在名家名篇的引领下,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由北运河出发来到出海口,领略面朝大海的风景与情怀。近3年来,北辰作者在省市及以上报刊杂志共发表作品700余篇(首),出版各类文学专辑10余部。经北辰作协推荐2人加入中国作协,16人加入天津市作协,尤其帮助王维栋、张为民、赵殿奎、王玉恩、林逢水、殷栋梁6位耄耋古稀笔耕老人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一时成为美谈。越来越多的作家、艺术家朋友因为晓涓的努力,更加关注北辰、回归北辰、加入北辰、助力北辰。
晓涓自己呢,该是正值秋天可依。她的工作关系还在北辰融媒体中心,那儿还有她的办公室和一份职责。她对履职北辰文联、北辰作协更有许多带动光阴的构想。她一如既往在枕边备有笔和本,记下燧石碰撞出的灵感;一如既往在凌晨3点起床,敲击鸥鸟衔来的涓流心语,海燕捎来的大海潮汐。
采访我的同门师妹季晓涓,是在刚刚过去的兔年除夕。在北辰文化中心文联作协办公室,可以俯瞰与京津路平行的千年北运河;在迎接龙年到来的爆竹声声里,可以听见视文学为生命的北辰作家、诗人,踔厉汇入大海的强健心跳与律动。
(2024.2.20于沽北集贤)
刘万庆,1954年出生,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原主席、滑富强文学现象研究会常务会长。作品散见于《通俗小说报》《天津文学》《湛江文学》《五台山》《延河》等文学期刊,《捧角儿》《本草》连续两届获得天津市“文化杯”中篇小说一等奖,著有60万字文集《泪竹林》。
季晓涓,1970年出生于天津,女。现为天津市北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天津市北辰区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天津市作家协会第五届全委会委员。作品散见于《诗刊》《散文》《广州文艺》《文学界》《红豆》《牡丹》等文学期刊和多种文学选本,著有诗集、散文集《涓涓细语》《走过河流》《以雪的方式爱你》《星共北辰》《中国有个诗上庄》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