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环球网讯 (李兆祥 刘兴民 报道)恰逢春节来临之际,我专访了天津西青炒米店村陈氏二十一代孙、杨柳青年画“忠兴号”第十代传人陈志南老师,丰富了对杨柳青年画连年有余”内涵知识的了解。《莲年有余》作为杨柳青年画中的经典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当今春节民俗文化的传统元素之一。
陈志南老师与车铭洲教授探讨杨柳青年画的发展
400多年前,明万历年间,天津西青炒米店村陈氏十二代祖陈明先生,创作的这幅《莲年有余》,记录、展现了当时天津卫特有的历史风貌。鱼文化历史悠久,鱼在音韵上与“余”同音,人民祈盼生活幸福,富足有“余”,这种谐音构成了美好愿望实现的载体,同时代表了吉祥如意的文化意义。
这幅《莲年有余》即“娃娃抱鱼”中的鱼,不仅寓意吉祥,还有另一层与天津卫历史紧密相连的关系。它经过400多年的传承,一直永盛不衰的原因,是源于它的构思,取材于天津卫历史中,真实存在的一种原型水中生物。这种水中生物,自天津塘沽入海口经海河上行至海河刘庄浮桥水域中,它是生存在“两河水的一种鱼”(两河水即为海水和河水混合在一起),此鱼在初有天津卫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那时候人们叫它“大花篮”。天津卫有一段在每年元宵节都会唱起的童谣,里面就唱到“有打的灯笼都出来呀,没有灯笼的抱小孩呀,金鱼、拐子、大花篮呀!”这里说的“金鱼”指的是鲫鱼,“拐子”指的是鲤鱼,这“大花篮”指的就是这两河水里生长的金鱼身子、鲶鱼头的特殊鱼种。而且这“大花篮”从入海口向上行不能过刘庄浮桥,只生长在这一河段之中,在入海口处水太咸,无法存活人们见不到,过了刘庄浮桥,水又太淡也无法适应,只有在刘庄浮桥才能看到它的身影。海河里的这种“大花篮”鱼,无比的漂亮,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鱼种。
陈志南老师创作的杨柳青年画《百寿图》
在年画《莲年有余》中,娃娃抱着的“大花篮”形态丰盈,色彩艳丽,特别是尾部的造型经过渲染后,具有强烈的写意色彩;鱼尾的轮廓与其内部纹格相互映衬极富动感;鱼身的其他部位彼此之间轮廓清晰,各具特色,而又相互协调,每一处鳞片处理的尤为精致。从色彩上来看,鱼的颜色呈现由深红、大红色向橙色与金黄渐变的过程,鱼的腹部又有大红向粉白的过渡,增添了整条鱼的立体感。同时又对“大花篮”的头部做了精致的描绘,腮部有大弘形的花纹,鱼嘴及眼部色彩艳丽层次分明,可见作者陈明先生的良苦用心。
画中的娃娃就是传说中,家喻户晓的哪吒,陈塘关李靖之子,起死回生后化身为莲花。天津陈塘庄街的古哪吒行官,由于城市规划,已经拆除,未被恢复。但我国台湾地区,至今仍有对哪吒信仰的传统和哪吒神庙。在传说中,天津陈塘关哪吒“好管闲事儿”“讲义气”“舍生取义”的形象与当今天津人的豪爽性格,有很多相似之处,是真正的天津卫的“娃娃”。
经历几百年传承,深受各界专家、学者探讨研究以及人民群众的喜爱,也得到了许多国际友人的认可。在祖国六十华诞之际,经天津南开大学、天津文学院艺术设计团队的指导下,在全市五所高校近百个方案中脱颖而出,后经历多轮专家领导审定,最终成为天津市国庆彩车的代表性元素。
《莲年有余》这幅杨柳青年画,来自民间艺术,也是老百姓情感的真实流露,从内容题材到表现形式,再到后期独特的制作工艺,无不展示了独特的艺术特点和魅力。
杨柳青年画《莲年有余》,为中国木版画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所具有的纯真风格,极大地丰富了现代艺术的文化内涵,它作为天津市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也将激励年画艺人深耕年画创作,不断学习创新,使这门民间艺术代代相传,这必将成为天津这座全国唯一一座有历史记载城市的闪亮名片。祝杨柳青年画艺术发扬光大。(图片为资料照片,本文作者为天津市国际文化交流研究会秘书长)
(百度或网上搜李兆祥摄影报道可浏览更多新闻。读者留言邮箱aahh99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