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展的喧嚣尚未完全褪去,展厅里的光影已悄悄为一场艺术盛事酝酿着氛围。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站在即将迎来“心归敦煌”个人大型画展的空间中,留下了一张意义非凡的合影。镜头里,他身姿挺拔,目光沉静地望向远方,仿佛已透过眼前的空阔,望见了8月8日开幕时,敦煌的千年神韵在笔墨间绽放的模样。这一瞬的定格,没有过多装饰,却满是一位艺术家对艺术的赤诚与对文化的深情,让人们对即将启幕的画展更添期待。
熟悉陈升栋的人都知道,“心归敦煌”这四个字,是他近年艺术生涯的关键词,更是他用笔墨丈量文化深度的见证。为了这场画展,他数年间往返敦煌数次,在莫高窟的洞窟里与千年壁画对视,在风沙漫卷的戈壁上感受丝路的苍茫。那些深夜里对着壁画拓片揣摩线条的专注,那些在画室中反复调试矿物颜料的执着,那些将敦煌的飞天、经变、供养人等元素与当代审美融合的思索,都化作了他眼底的笃定与从容。镜头捕捉到的,正是这份历经沉淀后的平和——那是对创作的胸有成竹,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
陈升栋的敦煌题材创作,向来以“敬古而不泥古”著称。他不满足于对敦煌壁画的简单复刻,而是深入挖掘其精神内核:飞天的飘逸里,他读出了对自由的向往;菩萨的慈悲中,他品出了对生命的关怀;经变画的宏大间,他悟到了文明的包容。于是,他笔下的敦煌,既有传统工笔的细腻勾勒,让衣袂的流转、眉眼的神韵尽显古韵;又有写意笔墨的灵动挥洒,让大漠的辽阔、佛光的温暖直抵人心。这种将历史厚重感与时代生命力相融的创作,恰是他艺术造诣的生动写照。
站在展厅中留影的他,或许正默默回味着创作过程中的点滴:从第一笔勾勒飞天飘带的忐忑,到最后一幅作品落墨时的释然;从对矿物颜料特性的反复试验,到对画面气韵的整体把控。每一步探索,都是与敦煌文化的深度对话;每一次落笔,都是对“心归”二字的生动诠释。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他始终认为,艺术的价值不在于技法的炫技,而在于能否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活”起来。此次画展,便是他以画笔为媒介,让敦煌的千年智慧与当代观众产生共鸣的一次真诚实践。
随着8月8日的临近,这场“心归敦煌”画展已进入最后的倒计时。陈升栋布展前的这张留影,如同一个温暖的预告,告诉人们:一位艺术家正以最纯粹的初心,等待着与观众共赴一场跨越千年的文化之约。当开幕那天,一幅幅凝聚着心血的作品在展厅中铺展,人们定会从画中读懂,这张照片里那份藏在沉静目光中的热爱——那是对敦煌的礼赞,是对传统的敬畏,更是一位当代画家以笔墨传承文明火种的赤子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