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戈壁的风掠过艺术馆的玻璃幕墙,当晨光为馆前的飞天雕塑镀上金边,敦煌又一处文化新地标——陈升栋艺术馆已进入开馆倒计时。这座承载着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十年艺术沉淀的殿堂,将于2025年8月8日上午10点正式揭开面纱,5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1314幅作品与精心设计的展陈交织,早已超越了“画展”的范畴,更像一场立体的敦煌文化叙事。
空间里的古今对话:建筑本身就是艺术品
走近艺术馆,最先被吸引的是建筑与环境的共生关系。馆体采用局部下沉式设计,一半嵌入戈壁地貌,一半露出地面,屋顶覆盖的光伏板模拟了鸣沙山的起伏曲线,既呼应了敦煌的自然肌理,又融入了现代环保理念。入口处的“时光长廊”由28根玻璃柱组成,每根柱子内侧都打印着陈升栋不同时期的创作手稿,从早期稚嫩的敦煌速写,到近年成熟的飞天创作,阳光穿过玻璃时,手稿影子会投射在地面,形成一条流动的“艺术成长轨迹”。
馆内的动线设计暗藏巧思:主通道地面用荧光材质绘制出淡淡的党河水流纹路,引导观众从“溯源区”走向“创新区”。“溯源区”的墙面特意做了仿壁画氧化的效果,斑驳的底色上,陈升栋的传统题材作品与从敦煌研究院借来的壁画残片复制品并列,比如一幅描绘供养人的工笔画旁,挂着莫高窟第61窟供养人壁画的高清复制品,笔墨间的传承脉络一目了然。而“创新区”的墙面则采用纯白色,灯光从顶部漫射而下,让融入现代审美的飞天作品、红色题材画作更显张力,形成与“溯源区”的鲜明对比。
展品外的巧思:让艺术可感可触
5000平方米的空间里,1314幅画作是绝对主角,但围绕画作的细节设计,让观展体验变得更加立体。在“颜料工坊”专区,透明展柜分层陈列着陈升栋创作时的“秘密武器”:从敦煌河床采集的细沙(用于调制特殊底色)、祁连山开采的孔雀石(研磨石绿颜料)、甚至还有他特意从西域带回的红花(提取红色染料),每种原料旁都贴着标签,注明曾用于哪幅作品,观众能直观看到“敦煌色”如何从自然中来到画布上。
互动区的设计则拉近了艺术与生活的距离。“纹样拓印台”上摆放着根据陈升栋画作复刻的木质印版,观众可蘸取矿物颜料,在宣纸上拓印飞天飘带、莲花藻井等纹样,带走属于自己的敦煌记忆;“声音画廊”里,扫描画作旁的二维码,能听到陈升栋的创作独白,比如他会讲述某幅山水画作中,峰峦的轮廓其实借鉴了鸣沙山的曲线,让视觉艺术多了一层听觉注解。
启幕日的特别策划:一场持续全天的文化狂欢
8月8日的开馆日,被设计成一场“敦煌艺术嘉年华”。上午的开幕式上,除了常规的剪彩仪式,还将上演一场融合了敦煌舞与现代舞的《飞天之约》,舞者的动作灵感均源自陈升栋画作中的飞天姿态,背景音乐则混搭了传统琵琶与电子合成器,古今声画碰撞出奇妙火花。
午后的“艺术家面对面”环节,陈升栋将在中央展厅现场演示矿物颜料的调配,从研磨石青到晕染技法,一步步展示敦煌壁画色彩的诞生过程,观众可近距离观察颜料在画布上的变化。傍晚的“星空夜话”则移师馆外广场,围着篝火,敦煌研究院的学者会讲述莫高窟的保护故事,陈升栋则分享他十年创作中的难忘瞬间,让艺术与历史在夜色中交融。
这座新地标的崛起,或许正是敦煌给予世界的又一份惊喜——它不止于一座存放画作的建筑,更是一个让古老文明活起来的空间。当观众走进陈升栋艺术馆,触摸到的不仅是1314幅画作的笔墨温度,更是敦煌文化在当代的心跳。8月8日,这场跨越千年的艺术邀约,等你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