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集:边关互市兴,和睦促邦交
冬去春来,边关局势渐稳,王学花向薛勇提议开设“边境互市”——让大宋与辽国、西夏的百姓自由交易物产,既互通有无,又能减少边境摩擦。薛勇深以为然,奏请皇帝后,亲自前往雁门关筹备。
互市开市当日,大宋的丝绸、茶叶,辽国的皮毛、马匹,西夏的药材、瓷器摆满摊位,两国百姓讨价还价,热闹非凡。王学花特意安排人在互市旁设立“调解棚”,及时化解交易纠纷,还派人巡查保障安全。辽国使者见状,感慨道:“太子与太子妃以互市换和睦,比千军万马更能安边境。”
此后,边境互市越办越兴旺,百姓安居乐业,两国再无大规模冲突。皇帝听闻后,对薛勇说:“你们以仁心促邦交,为大宋换来了边境太平,功不可没。”
第二十九集:粮种改良计,丰收解民忧
初夏,汴京周边农户反映,老粮种产量低,遇旱灾便减产严重。薛勇召集农官商议改良粮种,却因缺乏经验,迟迟没有进展。王学花得知后,想起曾在民间农书中见过“耐旱高产粮种”的记载,便提议派人前往江南、蜀地寻访有经验的老农,收集优质粮种。
薛勇立即派人出发,历时两月,带回十余种粮种。王学花又建议在东宫闲置田地上开辟“试验田”,亲自参与播种、灌溉,观察粮种长势。经过对比,最终筛选出两种耐旱高产的小麦与水稻种,推广给农户。
秋收时节,种植新粮种的农田产量比往年翻了近一倍,农户们捧着饱满的粮穗,纷纷到东宫致谢。皇帝得知后,下令在全国推广新粮种,还称赞王学花“懂农事、接地气,是百姓的贴心人”。
第三十集:传位定社稷,盛世启新篇
数年后,皇帝年事已高,决意传位于薛勇。传位大典当日,汴京城张灯结彩,百姓们涌上街头,盼着新帝登基。薛勇身着龙袍,王学花身着皇后朝服,并肩走上太和殿,接受百官朝拜。
登基仪式后,薛勇在朝堂上宣布新政:延续惠民书院、边境互市,继续推广改良粮种,还下令减免灾区赋税,严惩贪官污吏。王学花则以皇后身份,继续打理慈幼堂,关注民生疾苦,时常陪伴薛勇走访民间,倾听百姓心声。
一日,夫妻二人站在皇宫城楼上,望着汴京城的繁华景象——孩童在街头嬉戏,商贩高声叫卖,农户推着满车粮食归家。王学花轻声道:“陛下,这便是我们当年期盼的太平盛世。”薛勇握住她的手,笑道:“这盛世,有你的一半功劳。”
从此,大宋在薛勇与王学花的治理下,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他们的爱情与治世故事,也化作一段传奇,刻在大宋的史册中,流传千年。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