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集:立夏绽颜
五月立夏,基地的“两岸杂交菊”终于绽放第一朵花——花瓣外层是“高山菊”的淡粉,内层裹着“同心菊”的雪白,花心泛着浅金,像把两岸的菊香缝在了一起。陈嘉仪捧着花,第一时间给新加坡的家人打视频电话:“你看,杂交成功了!比我们预想的还要美!”
林晓的“云认养”直播瞬间沸腾,认养人隔着屏幕惊叹“太特别了”,有人特意留言“要把花送给台湾的外婆”。王学花则带着团队给花朵做“身份卡”,记录开花时间、花瓣层数,张文杰在旁补充:“还要拍延时视频,放进‘数字菊谱’,让大家看完整的开花过程。”
傍晚,第一批“认养花束”打包完成,每束都附上手写卡片,写着“菊香连两岸,花开共此时”。林晓抱着花束走向快递点,夕阳把花影拉得很长,像在地上铺了条连接思念的路。
第五十七集:小满盈香
小满时节,杂交菊全面盛放,基地成了粉色与白色的花海。台湾客商带着摄影团队来拍摄,镜头里,游客们在花田拍照,孩子们追着蝴蝶跑,林晓的直播镜头还捕捉到温馨一幕——一对台湾老夫妻坐在花田边,丈夫给妻子簪上一朵杂交菊,轻声说:“跟咱们老家的菊一样香。”
王学花和陈嘉仪忙着筛选“优株种子”,把花瓣形态好、抗病性强的花朵做上标记:“这些种子要留着明年播种,还要寄一部分给台湾的园艺机构,让他们也试试培育。”张文杰则在花田旁搭起“菊香茶座”,用新采的菊花煮茶,游客喝着茶,听他讲两岸菊种融合的故事,茶香混着花香,满是惬意。
直播结束时,林晓收到个特殊订单——台湾一所小学要订一百株杂交菊苗,想建“两岸菊园”。王学花当即决定:“苗免费送,再派技术员去指导种植,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两岸的菊花能开在一起。”
第五十八集:芒种收英
芒种这天,基地开始采收杂交菊的花朵——要赶在花瓣完全开放前采摘,这样做花茶、制香包的香气最浓。王学花教大家“轻捏采收法”:“用拇指和食指捏住花茎,轻轻旋转,别把花萼带下来,这样花形更完整。”
陈嘉仪在深加工车间试做“菊花香薰”,把花瓣晒干后磨成粉,混合蜂蜡倒进模具:“加了点薄荷精油,夏天用着清爽,还能驱蚊。”林晓的直播镜头跟着花瓣流转,从采摘到加工全程记录,网友看着透明的香薰模具慢慢凝固,纷纷留言“想要”,订单量一下突破了五百份。
张文杰则忙着对接冷链物流,要把新鲜的杂交菊花寄往台湾。他在包装箱里放了张“种植小贴士”,详细写着花朵的养护方法:“让台湾的朋友收到花时,还能学到小技巧。”夜里,物流车驶离清河镇,车灯照亮了路边的菊田,像带着满车的花香,驶向海峡对岸。
第五十九集:夏至守艺
夏至这天,温度攀升,王学花却把大家召集到菊忆馆,要做“菊艺传承课”。她拿出梅知秋传下的竹编花篓,教大家编“菊花篮”:“这种编法能通风,装菊花不容易坏,是老祖宗的手艺,不能丢。”
陈嘉仪则教大家做“南洋菊艺画”——用晒干的菊花花瓣拼贴图案,她贴了幅“两岸菊田图”,左边是清河镇的菊海,右边是台湾的高山菊园,中间用花瓣拼了座桥。林晓的直播镜头对着画,网友纷纷点赞“有创意”,还有学校老师留言,想把这门手艺引进课堂。
张文杰则忙着整理“菊文化档案”,把这些天收集的菊故事、菊手艺都录入系统:“要建个线上‘菊艺库’,让全国各地的人都能学老手艺、传新故事。”傍晚,大家把做好的菊艺品摆在菊忆馆,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花瓣拼贴画和竹编篮上,满是传承的温度。
第六十集:小暑寄情
小暑时节,清河镇迎来了台湾的“菊园回访团”——有之前订花的客商,有想学习种植技术的农户,还有那所要建“两岸菊园”的小学老师。王学花带着他们参观基地,看着长势喜人的杂交菊,台湾农户忍不住蹲下身,轻轻摸了摸花瓣:“跟我们那边的高山菊比,这花更耐湿热,太适合南方种了。”
回访团还带来了礼物——台湾的“菊艺书签”,用高山菊的干花压制而成,上面写着“菊香同源”。王学花则回赠了杂交菊的种子和“数字菊谱”U盘:“种子能种,U盘里有全程技术,咱们一起把两岸的菊种越种越好。”
傍晚,大家在菊田边举办“菊香联谊会”,吃着菊花馅的点心,喝着菊花茶,台湾老师还教孩子们唱《两岸菊歌》。林晓的直播镜头扫过一张张笑脸,网友在评论区刷屏“太温馨了”“希望两岸的菊香永远相连”。夕阳落下,晚霞染红了菊田,也染红了每个人的脸颊,满田的花香里,藏着跨越海峡的深情,也藏着菊花事业的无限希望。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