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爷爷,快开门,我们是志愿者,又来给您包饺子了。”天津市浩瑞矿产有限公司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的队员李唯艺,笑着敲开了居住在东新街道的李爷爷家的门。随后,志愿者们围着餐桌忙碌起来,蒸腾的热气中,李爷爷脸上露出开心的笑容。这样的温暖场景,只是这支服务队7年公益路上的一个缩影。自2018年成立以来,这支服务队便把每一次志愿活动都细细记录,将那些藏着暖意的瞬间串联成了一本鲜活的“公益日记”。
饺子里的“文化温度”
让传统美德照进现实
“一开始只是想着给老人做点实事,后来发现,这也是我们企业‘诚信、共赢’理念的另一种表达。”天津市浩瑞矿产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书宁回忆起第一次走进老人家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
“夏帆这孩子知道我牙口不好,特意把馅剁得碎碎的;李津宇帮我把手机设置好,用着可顺手了。”李爷爷翻出手机里存着的照片,志愿者们围坐包饺子的画面被他设成了屏保,“他们不光做吃的,更送来了家人般的惦记。”
“成立学雷锋志愿服务队,是希望让每一位员工在公益实践中感悟责任与担当。”天津市浩瑞矿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文凯说,“就像经营企业要讲诚信,对待老人更要用心,这种身体力行的实践,比任何口号都有力量。”
书本里的“流动窗口”
让知识传递跨越山海
“这箱书里有孩子们最想看的科普绘本,那箱是适合老师用的教学参考书。”在对口支援地区青海、甘肃等偏远山区捐书活动现场,服务队的志愿者们正仔细清点打包好的图书。陈宣羽作为公司职工书屋的管理员,他特意筛选了书籍,既有适合青少年的读物,也有企业管理类书籍。
高书宁说:“平时员工们经常在职工书屋里交流学习,现在这些书能帮到千里之外的人,相当于把我们的‘学习氛围’也传了过去。”服务队还收到了受助学校老师的感谢信,信中写道:孩子们捧着印有“浩瑞志愿”字样的书本时,眼里的光让我们明白,这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爱心的接力。
这种“文化流动”的思路,同样体现在其他活动中。在安全停放电动自行车宣传里,志愿者把“安全文明”编成顺口溜,方便居民记忆;在参与非遗文化传承活动中,他们不只是讲非遗历史,更让非遗文化成为孩子们指尖能触碰的乐趣。
从“瓷娃娃”到“热血英雄”
文化共识建爱心桥梁
“第一次见到‘瓷娃娃’小宇时,他躲在妈妈身后不敢说话。”志愿者罗皓文想起为成骨不全症患儿开展的专项服务,语气里满是心疼。服务队组织志愿者一同前往国家海洋博物馆,与“瓷娃娃”们开展了一场奇妙海洋之旅。
“对这些孩子来说,陪伴就是最实在的关怀。”志愿者杨晓林和王悦存说,“这不仅给他们带来了温暖,让他们在欢声笑语中逐渐敞开心扉,更在孩子们纯真的心灵间架起了一座理解的桥梁。”
在无偿献血志愿宣传中,志愿者们更是用行动诠释“关爱生命”的理念。今年世界献血日,志愿者们参与献血宣传,“一开始有点尴尬,但没想到经过我们的介绍,3位市民走上献血车,当时觉得特别有意义。”志愿者张斌、齐宇程、孟欣睿等人说。望着逐渐围拢过来的人群,曾经参与献血的志愿者康园眼神格外明亮:“责任不分大小,挽起袖子也是一种担当,咱们小小的举动,说不定就能在关键时刻帮上大忙。”
从孤寡老人的餐桌到对口支援学校的课堂,从社区宣传岗到特殊群体的身边,天津市浩瑞矿产有限公司学雷锋志愿服务队用7年时间证明,企业的公益之路,能走得既扎实又温暖。如今,这支队伍正计划联合更多企业开展“公益联盟”活动。“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但一群人的力量能燎原。”赵文凯说,“我们想把企业开展公益活动的模式复制出去,让更多人相信,善意会传染,温暖能传递。”
记者:石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