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实凝萃·诗心灼灼 ——第二十三期“天津诗人读诗会暨“诗丛选稿会”侧记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营销环球网        发布时间:2025-09-01    浏览量:999+

微信图片_2025-09-01_152406_088.png

营销环球讯(文字:罗怡  摄影:王宇)当蓟北秋光初染层林,津门诗坛再涌文澜。2025年8月31日,“天津诗人读诗会”以“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第一辑)为主题,于天津市午阳印刷厂启幕第二十三期文学盛会。值此“天津诗人读诗会”创立两周年之际,备受瞩目的“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第一辑)首次公开选稿成果,以集体创作的锋芒,镌刻津门诗坛的时代印记。诗人、《天津诗人》读本总编辑罗广才担纲学术主持,作家、《天津诗人》创办人之一张春雷等各界嘉宾齐聚,共赴这场熔铸诗意与哲思的文学雅集。

诗丛揭幕:两载深耕的精神丰碑

微信图片_2025-09-01_152444_727.png 

作为“天津诗人读诗会”核心团队的心血结晶,“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收录史忠义、周则伟、张小东、罗怡、刘萍、王宏、余数、刘秀丽(按创作序列)八位诗人的代表作。该诗丛以“地域性书写与时代性表达”为核心理念,既扎根津沽文化土壤,又辐射现代性精神求索,堪称当代天津诗歌创作的微型缩影。诗人、“天津诗人读诗会”总干事余数在主持致辞中指出:“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的编纂是“天津诗人读诗会”从“声音传播”迈向“文本沉淀”的重要跨越,它让流动的诗意有了可触摸的物质载体。

微信图片_2025-09-01_152504_536.png  

多维诗声:从个体言说到集体共鸣

(1)古意新诠中的生命沉思

诗人史忠义以《青州拜谒范公亭》等五首古体诗开篇,以四十二载从警生涯淬炼的沉郁气韵,在“忧乐情怀”的现代转译中激荡。罗广才称其诗作“以赤子之心凿刻生活岩层,平仄之间自有警徽般的庄重与灼热”。这种将职业体验与诗性思考熔铸的创作路径,恰是诗丛选稿的重要美学取向。

(2)现实沃土上的意象生长

诗人周则伟的《茶马古道》系列以教育者的细腻视角,在“灯芯草”与“客居故乡”的意象交织中,铺展生存哲思。“在质朴叙事中强化意象的爆破力”。

罗广才指出:“诗歌需要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周校长的创作贴近现实、语言质朴,若能在意象提炼上更趋锐利,必将再有突破。这种创作方法论的探讨,亦成为“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编选中关于“地域性写作如何突破同质化”的核心议题。 

(3)跨界书写的诗性突围

诗人张小东以《纪念叶嘉莹老师》等作品,将建筑勘察的空间思维注入诗行,其“明朗晓畅而情感饱和”的诗风,与余数在《针》《痛》中展现的“生存挣扎中的诗性微光”形成张力——前者如勘察图般精准勾勒精神地貌,后者似火炕余温般灼烫生命褶皱,共同构成“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中“现实与超验”的双重声部。

罗广才动情说道:余数在生存的挣扎中始终以诗为光。诗人吕游曾评价余数:他的诗真诚灼人,令人读之欲泣。虽尚有提炼空间,但其创作状态与精神值得每一位诗人尊敬。”

青年诗人罗怡的《面具》系列以先锋视角解构时代情绪,刘萍《父亲的空酒桶》在家族记忆中打捞历史光影,王宏诗作中“婴儿月亮”的诡谲意象……八位诗人虽创作路径各异,却在诗丛中达成“个体经验的公共性转化”,印证了诗人罗广才“陈言务去,留白生韵”的创作箴言。

以墨传情:文化薪火的当代接力

活动尾声,作家张春雷代表“天津诗人读诗会”向午阳印刷厂领导赠予书法家谷军的墨宝。这一仪式既致敬印刷业对文学传播的基石作用,亦隐喻“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编纂如活字排版般,将散落的诗意铸造成流动的精神文本。正如作家张春雷所言:“诗丛的出版不是终点,而是天津诗歌‘从口头传播到文本传承’的新起点。”

秋实可待:在批评与创作中砥砺前行

长达三小时的第二十三期“天津诗人读诗会”,因聚焦“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第一辑)选稿而呈现出罕见的“创作—批评”共生状态。罗广才对王宏诗作“瘫痪于床上”的文本修改建议,对王宏诗作“散打式跳跃”的结构剖析,不仅是针对个体的创作指引,更形成“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第一辑)编选的美学共识——“诗歌需要在生活肌理中萃取意象,在语言淬炼中抵达本质”。这种兼具专业性与包容性的创作氛围,恰是“天津诗人读诗会”两年来吸引数千位诗人参与的核心动能。

当暮色浸染津门,“天津诗人读诗会诗丛”(第一辑)的清样稿在案头渐次舒展。这部凝结着八颗诗心的作品集,以“地域性诗歌共同体”的姿态,为当代汉语诗歌提供了一个兼具创作活力与批评深度的样本。正如诗人刘萍所言:我们在海河潮声中种下诗行,待秋实满仓时,让每一个文字都成为照亮时代的星芒。”

微信图片_2025-09-01_152519_656.png 

附录:

诗人、湖北中广公路勘察设计天津分院院长张小东总结发言:

诗是生活本身

诗是什么?古人写“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那是冬夜里最朴素的烟火气;现代人写“苦水里泡老的我的亲娘,一辈子没离开三尺灶台”,那是家常菜里藏着的温柔。诗从不是高高在上的辞藻堆砌,它就是清晨推开窗时的第一缕风,是晚归时楼道里亮着的那盏灯,是我们为一朵花开驻足的瞬间,是分别时没说出口的那句“保重”。

所以今天这场读诗会,更像是一场“生活的回望”。我们借诗句重新打量日子,才发现那些习以为常的瞬间,原来都闪着诗的光。

最后,诗也是仲秋夜晚的白月光,也是爱人眼中的朱砂痣;诗中也有悲画扇、意难平,也有西北望、射天狼。

 


责任编辑:营销环球网

上一篇:玉簪吟(王学会)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