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环球网讯 在传统国画的长河中,“牧童”题材始终是艺术家寄托田园情怀、书写纯真意趣的经典选择,而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艺术馆长陈升栋笔下的《牧童图》,则以精湛笔墨与独到意境,将“柳线垂丝钓晚晴,牛眠浅水各忘情”的诗意具象化,更让“牧童不恋溪头草,仰看风梢弄笛声”的灵动场景跃然纸上,成为一幅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审美、可赏可品可藏的水墨佳作。
观这幅《牧童图》,最先被牵动的便是视觉与心境的双重沉浸。陈升栋以“晚晴”为画面底色,用柔和的墨色与淡彩交织,铺展出夏日傍晚雨后初晴的惬意氛围——天空被晕染成浅淡的青灰色,偶有几缕霞光透过云层,为画面镀上一层温暖的柔光,既呼应了“晚晴”的诗意,又为整个场景奠定了宁静祥和的基调。画面左侧,几株垂柳沿河岸舒展,柳丝以细劲灵动的线条勾勒,或垂落水面、或随风轻摆,笔触细腻如发丝,却又不失水墨的苍润感,仿佛能看见柳丝拂过水面时泛起的细微涟漪,“柳线垂丝”的鲜活姿态被刻画得入木三分,连空气里都似飘着柳叶的清新气息。
画面中央,一头水牛是不可或缺的“田园符号”。陈升栋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塑造水牛的身躯,墨色层次丰富而富有质感——牛背以稍浓的墨色铺陈,凸显出毛发的厚重;牛腹与四肢则用淡墨晕染,展现出水浸后的通透感。水牛侧身卧于浅水中,四肢自然伸展,牛首轻抬,双眼微阖,神态悠然自得,全然一副“各忘情”的闲适模样,仿佛已与这晚晴、流水、垂柳融为一体,忘却了世间烦扰。更精妙的是,水面以留白与淡墨结合的手法表现,既勾勒出水流的轻柔,又通过水牛身躯与水面的光影对比,让“浅水”的澄澈与灵动跃然眼前,尽显艺术家对细节的极致把控。
而画面的灵魂,无疑是那位“不恋溪头草,仰看风梢弄笛声”的牧童。陈升栋以简练却传神的笔触刻画牧童形象,孩童身着粗布短衣,衣褶以流畅的线条勾勒,虽无繁复色彩,却通过墨色的浓淡变化展现出衣物的质感与动态。牧童并未如寻常题材般低头啃食溪头青草,而是斜坐于牛背之上,身躯微微后仰,头颅轻抬,目光望向随风摆动的柳梢,手中横握一支短笛,笛身虽细,却似有悠扬笛声顺着风梢飘向远方。那孩童嘴角若有若无的笑意、眼中不含杂质的澄澈,以及放松舒展的姿态,将童真的纯粹与对自然的热爱诠释得淋漓尽致,让人仿佛能听见笛声与风声交织,看见孩童与水牛相伴,瞬间坠入田园牧歌的美好意境。
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在《牧童图》中尽显深厚的笔墨功底与艺术造诣。他既遵循传统国画“以形写神”的创作理念,让每一处细节都贴合生活本真——无论是柳丝的柔韧、水牛的憨厚,还是牧童的灵动,皆形神兼备;又融入现代审美对“意境营造”的追求,通过墨色的浓淡、线条的疏密、构图的虚实,让画面既富有层次感,又充满留白之美,给观者留下无限想象空间。这幅作品不仅是对田园生活的生动描绘,更是对纯真童心的深情赞颂,它让久居城市的人们得以在笔墨间寻得一份宁静,在牧童的笛声里重拾一份纯粹,堪称传统题材与现代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