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青春如炬,照亮时代征程;奋斗作笔,书写青年担当。在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中,新时代中国青年既是追梦者,亦是圆梦人。江苏民盟微信号开设“青年盟员说”专栏,为江苏青年盟员搭建思想交流平台、精神成长阵地与行动宣言窗口。在这里,我们将聆听青春的脉动——或谈理想信念的坚守,或述参政履职的感悟,或抒建言献策的热忱;在这里,我们将见证青春的实践——以“脚踏实地”的姿态扎根基层,以“行者常至”的信念攻坚克难,以“敢为人先”的锐气开拓创新。青年之志,汇成江海;青年之力,推动时代。让我们以青春之名,共赴时代之约!
近日,盟员胡晓虹“回忆盟员房澍民老师"的文章《为人师者——房澍民先生小记》被学习强国全国平台转载。

上图为胡晓虹(左)和房澍民(右)的合影
胡晓虹,民盟徐州教育教学研究支部盟员,中小学正高级教师,徐州市教科院教研员,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
房澍民,原民盟徐州一中支部主委,江苏省特级教师,全国优秀班主任。
为人师者——房澍民先生小记
胡晓虹
房澍民先生是我在徐州一中读高中时的语文老师。他个子很高,形神俊逸,温文尔雅,气质与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颇有几分相似,深受学生崇敬。更重要的是,房老师学养深厚,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入选江苏省特级教师了。
房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循循善诱,娓娓道来。他的语文课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让人如沐春风,并从中有所悟、有所获。
一次讲课时,房老师随口引用了韩愈《山石》的“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实在让人佩服,如此妙词佳句信手拈来,不胜枚举。记得讲授鲁迅小说名篇《祝福》时,他运用文史知识梳理小说中的物价描述细节,让我们知道祥林嫂捐门槛的12千,竟相当于她劳作两年的全部收入,学生们瞬间理解庙祝对底层劳动妇女的剥削是何等残忍与无情。
在教学苏轼的《定风波》时,他在黑板上完整默写词作,先生的字接近瘦金体,有魏碑的朴拙,兼具赵孟頫的灵动自然,十分耐看。老师深情范读,尤其“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重读了“莫听”“何妨”,表情坚毅自信,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学子。介绍苏轼其人,我们都听入迷了,跟着他大声朗读,并深深感受到苏轼的文人豪情与浩然正气。
房老师对学生有着深情厚爱,常常不动声色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一次高中同学聚会,坐在我后面的张四方同学给我讲述了至今都难以忘怀的一件小事。他刚考了语文全班第一,是我们班公认的学霸,被老师点名在课上朗读《沁园春·长沙》,有点小骄傲的他竟然没有预习,把“浪遏飞舟”的“遏(è)”读成了“jié”,他回忆,房老师听到后,面部表情很丰富,但是什么也没说,只是把手掌举起来往下压了压,示意他坐下,课后也没有批评他。试想,如果老师当场简单粗暴地批评这位潜力少年,或许会令其大受打击,甚至会影响以后的人生。类似事例,还有许多。
对于房老师的教学风格,十六七岁时的我,懵懵懂懂,浸润其中而不觉。直到1996年大学毕业,回到徐州一中任教,和房老师成为语文组的同事,跟他听课上课,从青年教师的角度对恩师教学教育的精神风貌,才有了点点滴滴的认识和体会。
房老师当时是徐州一中的教科室主任,负责全校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徐州中学语文教育界的知名教师,他在业内享有很高的声望。同在语文教研组工作,他的耐心指导帮助使我不断受益。他经常听我的课,及时提醒交代,让我的教学日渐精进。
一次,房老师听我上庄子的《逍遥游》,课后和我交流,对其中一句我课上的讲解质疑,我当时窘迫又紧张,没敢表态。房老师说完他的意见,缓了一会儿,翻看了我的教案和课本,温和地说:“写得密密麻麻的,备课还是下了很多功夫的啊,一定要继续努力。”对青年人,他既严格要求,又能肯定我们的进步。我试着学习模仿他的教学,注重教材研究,关注新的教学理论,尊重课堂教学和学生成长规律,一点一点积累,逐步形成了“娓娓道来、润物无声”的教学风格。
记得一次教学《记念刘和珍君》,我发挥自己朗读特长,有感情地范读课文重要语段,同时提出有思维张力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深层意蕴。课后,学生王思邈特地跑来跟我说:“胡老师,刚才您的朗读把我读哭了,我顿时理解了鲁迅先生要表达的情感呢。”其实,那是我在努力继承恩师的教学衣钵,用范读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语言感受力,从而理解文章主旨。令人欣喜的是,这位女生多年后也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与房老师相处时日渐长,慢慢知晓了他的坎坷经历。因为家庭背景关系,政治上屡受牵连,他的内心经历过何种酸楚委屈可想而知。然而,他始终微笑着,课堂上和办公室里,没有听过他对生活抱怨过一个字,发过一句牢骚,他传递给周围人的,永远是温暖,永远是关怀,真正做到了“不怨天,不尤人”,一派坦坦荡荡的君子之风。
房老师曾经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当时他和班主任李连军老师搭班,不仅是优秀的语文老师,还是同学们的“第二班主任”。平时的班级集体活动,他总是热心参加,关心我们的成长,享受和学生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秋游春游时,他都和李老师一起,与同学们交流思想,聊天畅想。当年他已五十岁上下,却只让人感觉到亲切和蔼,丝毫没有长辈的威严,真真正正是我们这些少年人的良师益友。
当年我在大学读书时,由于读的是师范院校中文系,有次专门就读书治学问题写信请教过恩师,没有想到,不久就接到老师亲笔回信,洋洋洒洒两页信笺,字迹工整有力,像老父亲一样对我的学业进行指导,读着信,顿感老师的深切关怀,十分温暖。
记得我们高中文科班同学毕业20周年聚会时,白发苍苍的房老师专程从南京赶回来参加我们的活动。座谈时,房老师拿出了一张他教我们班时的座次表,有些褶皱发黄的纸片上正是他遒劲有力的字迹。我们惊讶地发现,每个学生姓名旁备注了考取高校的名称。要知道,老师在徐州一中教了一辈子书,学生不可胜数,倘若没有对我们深厚的爱,又怎么会有这几十年的惦念?在场的同学没有不动容落泪的。
先生如今已是耄耋之年,从教近40年的他,早已是桃李满天下。无论弟子们年龄几何,身处何方,一提起房先生,都是满满的感动、感激与感恩。为人师者,能做到这样,真是卓越不凡了。
供稿 | 民盟徐州市委会
编辑 | 凡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