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周则伟        发布时间:2025-07-11    浏览量:999+

雨打芭蕉闲听雨 道是有愁又无愁

【宋】苏轼

天津 周则伟

2022年6月28日凌晨,电闪雷鸣,天降大雨。酒微醺,似梦似睡间,实在懒得睁开眼,对窗寒竹雨潇潇,卧栏听雨。

说到听雨,蒋捷那支《虞美人》确已写尽了人世的苍茫:“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青春年少,歌楼之上红烛摇影,罗帐温存,听雨也成了奢华宴席的伴奏;“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中年羁旅,客舟漂泊于浩渺江湖之上,西风中孤雁哀鸣,雨点也浸透了孤寂;“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暮年僧庐之下,听阶前点滴直至天明,雨声里尽是繁华落尽后的空茫——这岂止是个人的一生?分明是时代兴衰于雨滴间浮沉明灭的轨迹。

雨在故乡的泥泞里。父亲那时在外打零工,很辛苦的室外作业,当时叫基建队,也就是现在的农民工。平时从日出干到日落,每遇下雨停工,便是我们心中暗喜的节日。母亲递来五毛钱,我与姐姐便淌着雨水,踩着一路的泥泞奔向小铺买肉。归途中,雨水早已汇成小河,漫过门前低洼的街道,邻居隔水相望,将彼此的身影倒映水中,漾开了童稚的欢喜。待得归家,母亲早已活好面,全家围坐一起包饺子。氤氲的热气里,雨声变得温馨。父亲此时也难得舒展眉目,常常倒上浅浅一碗廉价烈酒。目光穿过窗上蜿蜒的水痕,仿佛凝视着风雨中暂得喘息的人生。母亲嗔怪他酒少喝些,那碗中酒液映着昏黄的灯,也映着全家围聚的光景——原来童年所盼之雨,竟是盼着一场风雨无阻的团圆,父亲碗中那点微醺的暖光,简陋屋檐下的烟火人间。

雨亦在江南的烟波里。2010年赴绍兴挂职学习,烟花三月金灿灿的油菜花烂漫,一路引我踏入水乡走进江南的雨。青石板路沁着水光,湿滑的苔藓爬上墙角,乌篷船摇过,搅碎了临河粉墙黛瓦的倒影。江南的雨,如丝如雾,悄然裹住天涯羁旅的心。“日暮莫回头,脉脉江南雨”,这缠绵雨丝仿佛渗入骨髓,无声无息地将心境也洇染成一幅湿漉漉的水墨,氤氲着欲说还休的轻愁。临归来时天空飘着雨,踱入临河小肆,我与韩君对坐,江南的小窗子框着风景,到处都是精细与别致,店家端来温好的黄酒。酒液盛在青瓷小碗中,琥珀色的光在暮色里温柔荡漾。轻呷一口,酒香温润醇厚,与窗外淅沥雨声奇异地交融熨帖。

“人生南北多歧路 我向潇湘君向秦”,我不知道要和谁道别,360公里时速的动车,把人生写成漂泊,“黯乡魂 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或许是年过半百人的孤寂,给灵魂找个栖息的地方。

雨,赋予万物以灵性,是诗行间无声的泣诉,亦是词章里低徊的幽咽。在古人的笔墨间辗转千年,早已浸透了世间的冷暖哀怨。李清照笔下梧桐与细雨织就“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惶;李重元词中“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的深闺孤寂;更有苏东坡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巴山夜雨涨满秋池,是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的殷切思念;秋雨打落梧桐,则浸透了白居易“迟迟钟鼓初长夜”的无尽感伤;送别的朝雨下在渭城,沾湿了离别的衣襟;纷纷清明时节的雨,更默默祭奠着远逝的亲人。

雨打芭蕉的清韵,夜半散落枕畔,苏轼那句“道是有愁又无愁”的叹息仿佛萦绕耳际。窗外寒竹正被雨水浸染得萧瑟,我卧于床榻间,酒意微醺,似睡还醒,朦胧间竟懒怠睁眼,只由得那潇潇雨声悄然渗入灵魂深处,恍如天地间最缥缈的呓语。然则杯中酒尽,阶前雨歇,天地无言——唯余灵魂深处那点微醺的暖意,在宇宙永恒的冷雨潇潇里,执拗地证明我们曾如此真实地活过、痛过、爱过、醉过。微信图片_20250711142225.jpg作者简介:周则伟,七十年代生于天津,教育工作者,天津作家协会会员。曾用笔名湮岚、谷雨等,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天津诗人》《中国汉诗》《天津青年报》《天津教育报》等文学期刊和多种诗歌选本。有诗歌被收入《现当代天津诗选》。


责任编辑:周则伟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