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信笺》11集-15集——王学会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王学会        发布时间:2025-08-08    浏览量:999+

第11集:酿酒夜的桂花雨

柿子酒开封选在霜降前夜,苏晚的母亲终究还是来了。她站在桂花巷口,看着旧书店门前堆着的落叶,忽然说:“当年我总怕,秋天太短,够不上白头。”

 

陆明宇把陶瓮抱到院心,红绳解开时,酒香混着桂花香漫出来。苏晚母亲伸手接了片飘落的桂花,指尖轻颤:“老陆总说,好的酒要等十年,好的秋天要等一辈子。”她看着陆明宇倒酒,酒液里浮着片银杏叶,“他第一次来讨酒曲,也是这样的秋夜,桂花落进他的相机包,他说‘要拍下来,给秋天留个念想’。”

 

苏晚忽然发现,母亲鬓角的白发,和陆深老照片里的鬓角,在灯下有着相似的弧度。陆明宇举起相机,镜头里,两代人碰杯的手在桂雨里交叠,杯沿的银杏叶晃了晃,像在替三十五年前的秋分点头。

 

第12集:旧书店的最后一页

拆迁队来的前一天,苏晚和陆明宇在旧书店的墙上贴照片。最顶端是陆深与母亲的老合影,下面是他们在柿子林的笑靥,灯塔下的潮汐,修理相机时沾了铜锈的手。最后贴上的,是苏晚用两片拼合的银杏叶拓的印,叶纹间写着:“2023年秋分,未完待续。”

 

陆明宇在父亲的书架上发现个暗格,里面藏着本新的《秋物志》,扉页写着:“给下一个秋天的人——秋天从不结束,它只是换了片叶子,继续等。”暗格里还有张纸条,是图书馆老馆长的字迹:“1988年秋分,小陆在窗台放了盆薄荷,说‘等她来修相机时,让她看见自己养的花’。”

 

关门前,苏晚把老版《秋物志》留在了那格空书架上,书里夹着他们新拍的照片。风从巷口卷来片银杏叶,落在封面的“秋”字上,像个温柔的句点。

 

第13集:候鸟站的新日志

后山候鸟站的管理员给苏晚打电话时,她正在整理新到的图书。“有个穿卡其风衣的年轻人,留了本日志在这儿,说让你来看。”

 

日志本的第一页是陆深的笔迹:“1988年,等她来看候鸟,风太大,把约定吹跑了。”中间夹着片干枯的薄荷叶,是当年窗台上那盆的。后面是陆明宇的字:“2023年,陪她来看候鸟,它们飞得很稳,像带着两个人的翅膀。”

 

苏晚翻到最后一页,空白处停着只蝴蝶,翅膀上沾着银杏粉。她提笔写下:“候鸟每年都来,我们也是。”抬头时,陆明宇正举着相机,镜头里的她,和老照片里的母亲一样,身后的枫树叶红得发亮。

 

第14集:父亲的道歉信

苏晚在整理母亲遗物时(母亲那年冬天走的,走时手里攥着那片银杏叶),发现个上了锁的木盒。钥匙是母亲藏在《秋物志》里的,打开时,一沓信掉出来,都是父亲写的,却从没寄出。

 

“1988年秋分,我骗你说外婆病了,其实是怕你选他。”

“1995年,看见老陆在桂花巷买栗子,他手里的相机还是你修过的那台。”

“2018年,你总在秋分那天发呆,我知道你在等一片落叶。”

 

最后一封信是给陆明宇的:“对不起,当年我太胆小,抢了你的秋天。现在把她的后半段,还给你和你的秋天。”

 

苏晚把信交给陆明宇时,他正在给相机换胶卷。“我爸说过,”他声音很轻,“恨和爱一样,都是秋天结的果,总要有人摘下来,才算完整。”

 

第15集:下一个秋分

第二年秋分,苏晚和陆明宇在社区图书馆开了个“秋天展”。玻璃柜里摆着老相机、银杏叶、未寄的信,墙上循环播放着两代人的照片。

 

有个扎马尾的小姑娘指着陆深的照片问:“他在等谁呀?”

苏晚笑着指向窗外,陆明宇正举着相机,拍落在薄荷盆里的银杏叶。“他在等一个人,”她说,“等她明白,秋天从来不是终点,是让爱换种方式,继续生长。”

 

闭展时,小姑娘留下片画着笑脸的银杏叶,说:“明年我还来,带爸爸妈妈看。”苏晚把叶子夹进新的《秋物志》,忽然发现,陆明宇拍下的那帧照片里,薄荷叶上的露珠,映着两个重叠的影子——像三十五年前的陆深和母亲,终于在这片秋光里,牵住了手。

 

风穿过图书馆的窗,带来远处糖炒栗子的香,和一句轻轻的快门声,像秋天在说:“我在呢。”

微信图片_20250802102512.jpg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责任编辑:王学会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