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环球网讯 8月26日,暑气渐消的晋祠旁,文脉流淌的晋祠稻田书院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天津诗人》读本编辑部总编罗广才,携诗人、画家、“天津诗人读诗会”顾问景峰等六位文艺界友人专程到访,以文为媒、以景为契,沉浸式感受这座书院里藏着的晋文化与诗文化交融之美。
踏入晋祠稻田书院,最先触动众人的,是那份沉淀在砖瓦草木间的文化气韵,而这份气韵的背后,离不开张建新院长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深耕。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便以才情崭露头角的少年诗人,张建新始终未放下对诗歌的热爱,更未停下传承文化的脚步。如今,他以更厚重的担当,化身诗文化与晋文化的“双料推手”,不仅让古老的晋地文脉有了新的承载,更让诗歌这一浪漫的文学形式,与脚下的土地有了更深切的联结。
最令人叹服的,莫过于张建新院长精心打造的“一院四馆”文化集群。这里并非简单的建筑叠加,而是一场文化的“立体叙事”——晋祠稻田书院为核心,串联起晋阳秋红色文化纪念馆、山西台骀文化资料馆、山西诗歌博物馆,三者各有侧重却又浑然一体,共同构建起一个可看、可感、可品的传统文化体验新空间。走进馆内,百余幅历代名人咏晋阳的诗书画作品静静陈列,笔墨间既有“晋风汉韵”的雄浑,也有“诗酒年华”的雅致;既有古人对晋地风光的赞叹,也有今人为文化传承的抒怀。这些跨越千年的作品,不再是封存在典籍里的文字与墨迹,而是通过精心的展陈设计,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每一位参观者都能在驻足凝视间,读懂晋阳大地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温度。
更难得的是,“一院四馆”打破了传统文化场所“只展不活”的局限,将文献保存、创作交流、学术研究与文化教育四大功能深度融合。在这里,既可以查阅珍贵的晋文化文献资料,感受学术研究的严谨;也可以参与诗歌创作沙龙,让灵感在与同好的碰撞中迸发;还能带着孩子参加传统文化体验课,让幼小的心灵种下文化的种子。它既是展示晋地文化的“窗口”,也是吸引游客感受文化魅力的“打卡地”;既是文艺工作者汲取创作养分的“源泉”,也是普通大众亲近传统文化的“课堂”。这种“文化展示+旅游体验”的创新模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再是遥远的“过去式”,而是融入当下生活的“进行时”。
当日的交流中,罗广才、景峰等诗友不时驻足品鉴馆内的诗书画作品,与张建新院长探讨晋文化的传承路径、诗歌创作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之道。大家纷纷感慨,晋祠稻田书院的存在,不仅是对一座建筑的守护,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延续;“一院四馆”的打造,不仅是张建新院长个人情怀的体现,更是新时代文化传承者“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
离开时,夕阳为晋祠稻田书院的檐角镀上一层暖光,微风拂过,仿佛能听见千年诗韵与现代文脉的轻声和鸣。这场津晋诗友的文化之约,不仅让两地文艺界有了更紧密的联结,更让我们看到:当有情怀的文化守护者遇见有温度的文化载体,当古老的传统文化遇上创新的传播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便会在新时代焕发出永不褪色的魅力,书写出更加动人的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