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集:诗笺传秘
国际菊艺大会落幕次年,一位身着旗袍的女子受邀前往江南讲学,途经金陵时,在一座古寺的藏经阁中发现一封尘封的诗笺。诗笺以菊汁为墨,字迹清雅:“金菊藏幽韵,丹枫映古桥。欲寻同心脉,需解玉簪谣。”落款处画着一朵半开的玉簪菊,与“万国菊”的花瓣纹路隐隐呼应。
女子细读诗笺,发现背面暗藏微雕:“玉簪菊种,藏于金陵旧宅,能续菊脉,却引觊觎者。”她即刻书信告知张菊生,恰逢菊香村传来消息——部分“万国菊”出现花脉枯萎的异状。王学花仔细观察枯萎的菊株,指尖轻抚叶脉,察觉花脉中残留着微弱的寒滞之气,与当年枯菊门的毒草气息截然不同,心中暗忖:“这不是外力所害,怕是菊种自身脉络衰竭,诗笺中‘续菊脉’的提示,定是唯一解法。”她当即嘱咐张菊生携林小菊赶往金陵,与女子汇合探寻玉簪菊。
第五十八集:旧宅迷踪
三人依照诗笺线索,找到金陵城南的废弃旧宅。旧宅庭院荒芜,唯有墙角丛生的野菊中,隐约可见几株叶片狭长的植物,正是玉簪菊的特征。然而,当张菊生伸手采摘时,地面突然浮现出菊纹机关,无数菊藤破土而出,形成密不透风的藤网。
“这‘锁菊阵’是古法护种之术,我幼时听师父提过,需以天地人三才相和破解。”女子正欲思索,张菊生忽然想起临行前王学花的叮嘱:“玉簪菊性喜静,菊阵遇雅则解,可以诗为引、以露为媒。”他即刻取出随身带的晨露玉瓶,女子会意,取晨露润湿诗笺,轻声吟诵:“玉簪轻摇,菊香暗绕,同心为匙,脉通九霄。”随着诗句落下,藤网缓缓收拢,露出地底密室。密室内藏着楠木盒子,里面除了玉簪菊种子,还有一本《菊脉秘要》,记载着玉簪菊与“万国菊”的杂交之法。
返程途中,一群自称“菊盗”的黑衣人突然突袭,欲抢夺种子与秘要。林小菊挥剑迎敌,张菊生依王学花所教的“柔云护心式”护住女子与秘要,凭借太极身法周旋,女子则趁乱将玉簪菊种子藏于发间,最终三人合力击退黑衣人,顺利将种子与秘要带回菊香村。
第五十九集:菊脉重生
回到菊香村,张菊生依照《菊脉秘要》的记载尝试杂交培育,却屡屡受挫——玉簪菊喜阴耐寒,“万国菊”喜光耐旱,杂交苗要么根系腐烂枯萎,要么失去原有花韵与特性。王学花蹲守菊田三日三夜,仔细观察土壤干湿、日照时长与菊株生长状态,最终提议:“模仿金陵旧宅的微环境,搭棚遮阴调节日照,引山泉灌溉平衡湿度,再以晨露调和当年培育‘跨域菊’时留存的菊汁浇灌,中和两种菊种的习性差异,平衡阴阳之气。”
张念菊主动请缨,每日天未亮便前往菊田收集晨露;张菊生按王学花的指导,精准调整土壤酸碱度与浇水频次;女子则翻阅古籍佐证方法,并用诗笺中的菊汁墨调配营养液。历经三月悉心培育,第一株杂交后的“玉脉万国菊”终于绽放——花瓣兼具玉簪菊的莹润通透与“万国菊”的斑斓色彩,香气清冽绵长,能滋养周边菊种,之前“万国菊”花脉枯萎的异状也渐渐消散。王学花轻抚菊瓣,笑意温和:“菊种如人,需懂其习性、顺其天性,方能枝繁叶茂、香气永续。”
第六十集:雅集传芳
“玉脉万国菊”培育成功后,菊香村举办盛大的菊艺雅集,邀请各地花农、文人雅士共赏新品。雅集当日,王学花身着素色布衣,在菊田边设案讲学,耐心向来自江南、漠北、西域的花农传授杂交技巧与护菊经验,细致解答每一个疑问;女子则身着一袭旗袍,在菊田旁设案挥毫,写下《玉簪菊赋》,以“玉骨凝霜洁,金蕊映霞明”赞颂菊种的坚韧风骨,引来众人阵阵喝彩。
席间,有文人提议成立“菊艺传习社”,众人一致推举王学花担任技术总领,负责传授菊艺培育技巧;女子则负责编撰教材,将《菊脉秘要》《海外菊志》与王学花的实操经验整合梳理。张菊生欣然应允,将所有培育秘方公之于众,林小菊从漠北带来耐寒菊种,苏玉衡也从海外寄来先进的培育工具与新的菊种资源。
夕阳西下,王学花与张二牛坐在菊田边,看着张念菊带着各族少年在田间忙碌劳作,听着孩童们诵读《玉簪菊赋》的清脆声音,眼中满是欣慰。女子立于旁侧,笔墨未干,清风拂过,旗袍衣角与漫天飞舞的菊花瓣一同翻飞。她望着这国泰民安、菊香满园的盛景,轻声念出赋中结语:“菊脉延绵承古韵,人心同心续新章。”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会员投稿
手机版
| 文学频道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