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集:镇上的“小家”
攒钱的日子过得飞快,二狗和香儿终于在镇上看中了一套两居室的二手房,不算大,但足够一家四口住。交首付那天,张老栓非要跟着去,在房产中介门口背着手转悠,听见工作人员说“手续齐了”,才悄悄松了口气。
搬家时,村里的亲戚都来帮忙,念乡和望归在新屋里跑来跑去,数着窗户上的玻璃:“一、二、三……比老家的窗户多!”香儿在厨房擦灶台,看着窗外镇上的街景,心里踏实得很——这下,一家人总算不用分开了。
晚上,二狗做了满满一桌菜,张老栓喝着酒,说:“以后念乡上学近,望归也能在镇上幼儿园启蒙,你们俩在村里的地和超市也能兼顾,这日子,稳当。”香儿给爹夹了块肉,笑着说:“都是您和二狗哥帮衬。”二狗挠挠头,给香儿碗里也添了一筷子——他知道,这“小家”里的每一块砖,都浸着一家人的劲儿。
第37集:望归的“小别扭”
望归到了上幼儿园的年纪,刚去时却天天哭,拽着香儿的衣角不肯放:“娘,我不去!这里的小朋友我都不认识!”香儿蹲下来哄他:“幼儿园有滑滑梯,还有老师教唱歌,比跟着爷爷在田里晒着强呀。”
二狗看他闹情绪,晚上带他去超市,让他自己选了个奥特曼书包:“明天背着新书包去,要是不哭,爹再给你买糖。”望归吸着鼻子点头,可第二天到了幼儿园门口,还是抱着二狗的腿不放。
没想到下午接他时,老师笑着说:“望归跟小朋友玩得可好了,还分享了自己的小饼干呢。”望归红着脸跑过来,举着手里的小红花:“爹,老师奖我的!”二狗抱起他,在他脸上亲了口——这小子,适应得比想象中快。
第38集:菜地里的“新挑战”
村里的有机蔬菜名气越来越大,订单多到忙不过来,二狗想再包几亩地,扩大种植规模。可村里的老地块大多零散,整合起来不容易,有几户人家怕麻烦,不愿意把地租出来。
张老栓听说后,主动去串门:“二狗这娃实诚,跟着他干,地能多打粮食,还能分红,比自己瞎琢磨强。”他把自己种了一辈子的两亩好地也划给了菜地,说:“我年纪大了,干不动了,给娃们搭个桥。”
就这样,靠着张老栓的面子和二狗的口碑,顺利包下了十亩地,还雇了村里五六个村民帮忙,搞起了“合作社”。香儿在线上店挂出“基地直供”的牌子,订单更多了,村里的大喇叭天天广播:“要买菜,找二狗合作社!”
第39集:念乡的“小奖状”
念乡在镇上小学成绩拔尖,第一次期中考试就拿了全班第一,奖状被她小心翼翼地贴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放学回家,她举着老师给的“进步之星”小徽章,跑到正在择菜的香儿面前:“娘,老师说我作文写得好,写的是咱家超市和菜地里的事!”
香儿笑着读她的作文,里面写“我爹进货时总给娘带糖葫芦,我娘在线上给城里人寄腌菜时,会在包裹里放一片银杏叶,说那是老家的味道”,读到这儿,香儿的眼泪掉在了作文本上——孩子记着的,都是日子里的甜。
晚上吃饭,念乡给张老栓夹了块排骨:“爷爷,老师说要孝顺长辈,这是我用零花钱给您买的排骨。”张老栓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偷偷跟二狗说:“这丫头,随她娘,心细。”
第40集:中秋的团圆饭
中秋节这天,合作社放了假,超市也早早关了门。二狗杀了只自己养的羊,香儿做了一桌子菜,有城里订单里常见的腌萝卜干,也有孩子们爱吃的糖醋排骨。张老栓带来了自己酿的米酒,说:“今天不醉不归。”
院子里摆着月饼和瓜果,念乡和望归提着灯笼跑来跑去,念乡还教望归唱学校学的中秋歌。二狗给香儿倒了杯米酒:“这些年,苦了你了。”香儿摇摇头,碰了下杯子:“不苦,你看,现在多好。”
张老栓看着眼前的热闹,喝了口酒,说:“以前总觉得,日子要过成啥样才算好,现在才明白,一家人在一块儿,平平安安的,就是最好。”月亮升起来,照亮了院子里的笑脸,也照亮了这家人从私奔到扎根、从离散到团圆的路——往后的日子,还长着呢。(未完待续)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