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集:流言暗起,父女忧心
薛勇与王学花月下相见的事,终究还是被有心人看了去。不过两三日,“国子监司业之女攀附太子”的流言便在汴京城的茶楼酒肆间传开,有人说王学花“刻意梳妆引太子注意”,更有甚者,编造出她“深夜入宫私会”的谣言。
王学花闭门不出,听着窗外传来的闲言碎语,指尖攥得发白。她的父亲王谦得知后,急得一夜白头,连夜将王学花叫到书房,沉声道:“花儿,太子身份尊贵,我们王家只是普通官宦,这流言已经传到陛下耳中,再这样下去,不仅你名声尽毁,整个王家都要受牵连!”
王学花红着眼眶,却倔强地说:“爹,我与太子殿下光明正大,从未做过逾矩之事,为何要受这般污蔑?”话虽如此,她看着父亲焦虑的模样,心中却泛起酸楚——她从未想过,自己的心意会给家人带来这么大的麻烦。
而宫中的薛勇得知流言后,怒不可遏,当即下令彻查散布谣言之人,可查来查去,线索却都隐隐指向皇后宫中,他明知是母后的手笔,却碍于孝道,无法直接追责,只能暗中派人保护王家,不让他们再受骚扰。
第五集:宫宴试才,锋芒初露
为了打压王学花,也为了让薛勇看清“出身寒微者难登大雅”,皇后特意在中秋宫宴上设下“才艺比试”,邀请京中适龄女子参加,明着是为皇家选才,实则是想让王学花在众人面前出丑。
王谦本不想让女儿参加,可王学花却主动请缨:“爹,若我一味退缩,只会让人觉得流言是真,此次宫宴,我倒要让大家看看,王家女并非只会攀附权贵。”
宫宴当日,李嫣然率先表演了一套剑法,招式凌厉,引得众人喝彩。轮到王学花时,她没有选择歌舞,而是捧着一卷自己批注的《论语》走上前,对着皇帝和皇后说:“臣女不才,不敢在陛下和娘娘面前献艺,只愿分享对《论语》中‘仁政’的浅见,望陛下指正。”
随后,她引经据典,结合当下汴京城的民生状况,提出“轻徭薄赋、重视农桑”的建议,言辞恳切,条理清晰,竟让一向注重民生的皇帝频频点头。薛勇坐在一旁,看着她从容不迫的模样,眼中满是骄傲——这便是他喜欢的女子,不仅有容貌,更有见识。
皇后脸色难看,却也只能强装笑脸:“王家女果然聪慧,只是女子终究应以相夫教子为重,这些朝堂之事,不必过多掺和。”王学花躬身行礼,不卑不亢:“娘娘所言极是,只是臣女认为,无论男女,心怀天下,皆是本分。”
第六集:太子陈情,帝后分歧
中秋宫宴后,皇帝对王学花颇有好感,私下里对薛勇说:“那王家女虽出身不高,却有见识,比只会舞刀弄剑的李嫣然更懂民生,你若真心喜欢,倒也不是不可考虑。”
薛勇听后,心中大喜,当即跪在皇帝面前,直言:“儿臣此生非王学花不娶!她不仅聪慧善良,更能与儿臣谈时政、论民生,儿臣相信,她定能成为儿臣的贤内助,而非只会依附权势的花瓶。”
可此事很快便传到了皇后耳中,她怒气冲冲地找到皇帝,哭诉说:“陛下!太子是未来的君主,怎能娶一个无背景、无势力的女子?李将军手握兵权,嫣然嫁过来,能帮太子稳固储位,那王家能帮什么?难道要让太子以后被朝臣耻笑,说他为了儿女情长不顾江山社稷吗?”
皇帝皱着眉,与皇后争执起来:“朕看你是被权势迷了眼!太子要的是能与他同心同德的妻子,而非一个用来联姻的工具!若太子连自己的婚事都做不了主,将来如何执掌天下?”
帝后意见不合,此事便暂时搁置下来。薛勇得知后,虽有些失落,却也松了口气——至少父皇并未反对,他还有机会说服母后,护住自己的心上人。而王学花得知皇帝对自己有好感后,心中的不安也少了几分,只是她知道,这场与皇权、与世俗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