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秋千情缘
清晨六点的公园还笼罩在薄雾中,65岁的王学花像往常一样,沿着落满银杏叶的小径慢跑。退休五年来,这是她雷打不动的养生之道。跑到儿童游乐区时,她习惯性地在第三个秋千上坐下,这是整个公园唯一还能晃动的秋千。
就在她随着耳机里的《茉莉花》轻轻摇晃时,秋千突然发出刺耳的"嘎吱"声,整个座椅向一侧倾斜。慌乱中,一只布满老年斑却有力的手稳稳扶住了铁链。
"承重轴锈断了。"72岁的张建国单膝跪在落叶堆里,打开那个打满补丁的帆布工具包。王学花注意到他工具包侧袋插着半卷《机械设计手册》,书页间还夹着松木屑——这让她想起四十年前,在文化站初遇时那个总在休息时雕木工的青年。
第二幕:往事的信物
"劳驾递下三号套管。"张建国抬头时,老花镜链不小心缠住了生锈的秋千链。王学花俯身帮忙解开,目光不经意间瞥见工具包内袋里露出一把桃木梳——梳背的菊花纹,正是1978年她用刻图纸的刀片,照着菊花标本的图案一笔笔雕出来的。
"您这梳子..."她的声音有些发颤。张建国慌乱地掩住梳子,这个动作却带出了一张泛黄的舞票。红色票根上,"国庆联谊舞会"的字迹已经褪色,背面的钢笔字却依然清晰:"学花:今晚八点,文化站后门菊园见——建国"。
第三幕:错过的真相
"那天我在菊园等到舞会散场,看见你挽着穿军装的人离开..."张建国用沾着机油的手指擦拭着扳手,就像在擦拭旧时光,"后来听说你嫁了省城来的技术员。"
"那是我表哥!"王学花从钱包最里层取出一张黑白照片,照片上梳着长辫的姑娘站在盛开的菊花丛中,眼角还带着哭过的痕迹,"表哥临时从部队回来探亲,非要拉着我去菊园拍工作照..."
一片金黄的银杏叶飘落在她颤抖的指尖。原来,四十年的阴差阳错,只因快门闪过时,她正为失约而偷偷抹泪。
第四幕:迟来的舞蹈
新换的承重轴在晨光中泛着金属光泽。张建国突然轻声哼起《茉莉花》的旋律——令人惊讶的是,每个音符都精准地落在王学花耳机里流淌的节拍上。他弯腰做出一个标准的邀舞姿势,尽管工装裤的膝盖处还沾着草屑和机油。
"现在补课可要收利息。"王学花将秋千绳系成临时扶手,白发在晨光中泛起银晕。没有华丽的舞服,没有炫目的霓虹,只有扫帚掠过落叶的沙沙声伴奏,两个身影在银杏雨中缓慢旋转,像老怀表里终于重逢的齿轮。
第五幕:温暖的后续
这天傍晚,王学花特意绕道去了菜市场,买了两条新鲜的鲫鱼和一些豆腐。回到家,她在厨房里忙碌着,灶台上炖着鱼汤,香气弥漫整个房间。她想起年轻时最爱喝鱼汤,每次都要撒很多胡椒粉。
第二天清晨,当张建国准时出现在秋千旁时,王学花递过一个保温桶:"自己钓的鱼,熬汤多了。"保温桶上贴着便签:"小心烫"。
第六幕:共享的早餐
公园的长椅上,两人分享着鱼汤和王学花自己蒸的馒头。张建国从工具包里取出一个木制饭盒,里面整整齐齐地码着酱菜和煮鸡蛋。
"你还是老习惯,鸡蛋要煮十分钟。"王学花轻轻剥着蛋壳。张建国的手微微一顿,他没想到她还记得这么小的细节。
晨光透过树叶的缝隙,在长椅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远处传来晨练的音乐声,新的一天开始了。
第七幕:修缮时光
一周后,张建国不仅修好了所有的秋千,还给每个秋千都配上了软垫。王学花用碎布头做了防雨罩,上面绣着小小的菊花图案。
"明天该修凉亭的长椅了。"王学花递过泡着菊花茶的保温杯,杯盖上倒映着天边的霞光。
"修一辈子都成。"张建国茶杯里晃出的水渍,正好落在工具包内袋的桃木梳上——那梳齿间,还缠着几根当年的青丝,就像深秋的菊花瓣,经霜犹存。
第八幕:新的开始
立冬那天,公园里来了不少晨练的老人。大家发现,不仅秋千焕然一新,长椅上多了软垫,连小径旁都新设了扶手。张建国正在给健身器材刷漆,王学花在旁边帮着递工具。
"王老师,这是您爱人吧?真能干!"邻居李阿姨笑着打招呼。王学花的脸微微泛红,却没有否认。张建国手中的刷子顿了顿,继续认真地涂抹着油漆,嘴角却悄悄上扬。
傍晚时分,他们并肩走在落叶铺就的小径上。夕阳把两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最终融合在一起。路边的菊花在寒风中依然绽放,像极了这段迟来了四十年的缘分。(完)
后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爱从不惧怕等待。就像秋千需要定期维护,感情也需要用心经营。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学会慢下来,珍惜身边那些看似平凡却温暖的相遇。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