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染山河韵,墨绘归乡情——赏陈升栋国画《冬雪图》的诗意哲思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营销环球网        发布时间:2025-09-26    浏览量:999+

营销环球网讯 展卷细品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的国画《冬雪图》,仿佛瞬间踏入一片清寂又温暖的冬日天地。这幅作品以“群山皴玉接云平,茅舍围寒火独明”的诗意为骨,以细腻笔墨为魂,将冬日雪景的苍茫与人间烟火的温情巧妙融合,既见自然之壮阔,更藏人心之柔软,让观者在赏画间,不自觉被画面中的意境所牵引,沉醉于这份独属于冬日的静谧与深情。

 eabf5fe34fe78656a9fa36bd98ad5bf7_1757489783593907.jpg

观其造景,陈升栋对雪景的刻画堪称“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他并未用浓墨重彩渲染冬日的凛冽,而是以淡墨铺底,再用留白与浅青、米白等柔和色调层层晕染群山,笔触间带着“皴擦点染”的传统技法精髓。远处的山峦被白雪覆盖,如凝脂白玉般连绵起伏,一直延伸至天际,与云层相接,分不清是山融于云,还是云落于山,恰应“群山皴玉接云平”的壮阔意境。山间的林木褪去了葱郁,枝桠以枯笔勾勒,稀疏却不失劲挺,枝头积着薄薄一层雪,似随时会随风飘落,寥寥数笔便勾勒出冬日林木的苍劲之态,没有丝毫萧瑟之感,反倒透着一种“删繁就简”的雅致。

 微信图片_20250926144408_1703_478.jpg

画面的点睛之笔,当属山间那座不起眼的茅舍。茅舍以赭石色淡淡勾勒屋顶与墙体,色调温暖柔和,与周围的白雪形成鲜明对比。最动人的是茅舍窗棂间透出的那一点“火独明”——陈升栋以朱红小笔轻点,不刻意渲染却格外醒目,那团微弱却坚定的火光,似能驱散冬日的严寒,让人瞬间感受到屋内的暖意。或许是有人围炉煮茶,或许是归人正待家人,这一点光亮让苍茫雪景有了人间烟火气,也让整个画面从“冷”的意境中生出“暖”的温度,尽显画家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洞察与人文关怀。

 

再品画面深处的意趣,更能体会陈升栋“以景传情”的深厚功力。“最是车声催岁晚,一行风雪载归程”的诗意,被他巧妙藏于画面的角落——在通往茅舍的小径上,或许有一辆覆着薄雪的车马,车轮印在雪地上浅浅延伸,似正朝着茅舍的方向前行;或许有一行稀疏的脚印,在风雪中若隐若现,那是归人急切的步伐。这些细微的元素,没有刻意强调,却如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岁晚归程”的温情故事。在冬日的苍茫背景下,这份“归乡”的期盼,让冰冷的雪景有了情感的温度,也让观者不自觉联想到自己的生活,唤起对家的眷恋与对团圆的向往。

 

在国画创作中,雪景题材最忌“冷而无魂”,而陈升栋的《冬雪图》恰恰突破了这一局限。他笔下的冬雪,不是孤立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情感与哲思的载体——白雪覆盖群山,是“洗尽铅华”的纯净;茅舍灯火独明,是“于无声处”的温暖;风雪中的归程,是“岁月匆匆”的温情。他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极丰富的意境,既有传统山水画的雄浑壮阔,又有文人画的细腻抒情,更融入了对生活、对人情的深刻体悟。

 

这幅《冬雪图》,早已超越了对冬日雪景的简单描摹,是陈升栋以笔墨为媒介,与观者进行的一场情感对话。观画时,我们既能感受到自然之美带来的视觉震撼,也能在画面的温情中获得心灵的慰藉。它如同一首无声的诗,一曲悠扬的歌,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中,寻得一份独属于冬日的静谧与美好,也让我们懂得:即便是最寒冷的季节,也藏着最温暖的希望;即便是最苍茫的天地,也有着最动人的深情。


责任编辑:营销环球网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