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位微网格员,她常在社区邻里间,搜集社情民意;常出没于大爷大妈之中,嘘寒问暖;常忙碌于楼群里巷,协助社区开展各项工作……她激活了社区治理的微细胞,也连接起了居民和社区之间的微纽带,她就是上杭路街道滨河里社区微网格员崔爱英。说起崔爱英,居民们更喜欢叫她“老书记”“崔姐”,因为她退休前就是滨河里社区党委书记,“岗位虽然退下来了,但那份责任还在我心里,过往积累的经验依旧可以化作助力,让我继续为身边的人和事发挥余热。”崔爱英笑着说。
“孙奶奶,起了嘛?我给您带了份早点。”崔爱英就住在滨河里社区万顺里小区,一大早,她就给小区里几位腿脚不便又无人照顾的老人送来了早点。“起了起了,老书记快进来,我刚收拾好桌子,咱一块儿吃吧。”孙奶奶笑着招呼崔爱英进门。
因为孙奶奶腿脚不便又独自居住,崔爱英几乎每天都会过来问候。有次半夜,孙奶奶去厕所不小心摔倒,坐在地上起不来,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崔爱英。“那会儿我想着老书记离得最近,就试着给她打电话,她没一会就过来了,真是多亏了她呀。”孙奶奶说,“之前为了预方便我还把家里钥匙给了她,这不就用上了,她对我来说就是个家人,亲姐妹。”
“孙奶奶有时心情不好,我就过来陪她聊聊,有个人说说话,总比一个人闷在屋里好。”崔爱英握着孙奶奶的手说道,“这么多年老邻居,大家互相关心是应该的,您有什么事就跟我说。”
自打担任了微网格员,崔爱英的脚步就从未停歇,她常同社区网格员一起深入居民家中走访,关怀特殊群体,帮助他们送菜、买药,有时还为老人们上门测量血压、血氧,随时关注他们的身体情况。离开了孙奶奶家,崔爱英又来到张奶奶家,帮她测血压、收拾屋子。“我腿脚不好,眼睛也看不清楚,崔姐经常来,她一来我这心里就暖暖的,心情都好了不少。”张奶奶笑着说。
上午10点过后,崔爱英离开老人家,开始了另一项工作。为了更好地宣传惠民好政策,让居民足不出户就了解到相关信息,崔爱英利用自身“人熟地熟”的优势,经常和居民们以“唠家常”的方式“零距离”交流,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民生政策、防诈防骗等信息,于是,居民们又亲切地称呼崔爱英为政策宣传的“大喇叭”。
“王大爷,接电话多注意,提到银行账户、手机号什么的得多留个心眼。”“李大娘,昨天的推销电话还给您打吗?”在小区里巡逻时,崔爱英遇到居民就会聊几句,看到哪需要修了就会电话报备,听到居民的意见建议就会记下来……她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对社区的热爱与责任。
下午3点过后,崔爱英总喜欢到居委会坐坐,说说几天来社区中的大事小情。“老书记平时总给我们分享她以前在居委会的故事,大家不仅从这些故事中学到了不少与群众打交道的‘好方法’‘金点子’,也体会到了老书记的为民情怀。”滨河里社区主要负责人说,“我很荣幸从优秀的前辈手中接过了社区治理这个接力棒,这是重担,更是荣耀,我也会继续承袭老书记的为民情怀,长燃上下求索之火,继续为基层治理奉献。”
萤火虽弱,却能照亮光明;微光虽小,也能汇聚成炬。多年来,一件红马甲、一个记录本、居民群众的大事小事,成了崔爱英生活中的一部分。崔爱英说:“自从加入网格大家庭以来,生活变得更有意义了。微网格员的这个身份,不是一个简单的称呼,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更是一份来自社区和居民的期待。”
记者:石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