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 > 正文

心归敦煌 梦栖石窟——陈升栋国画个人画展8月8日启幕,千幅笔墨绘就千年心魂

发布时间:     来源: 营销环球网     浏览量:999+

当戈壁的风掠过宣纸,当石窟的光漫过砚台,一位艺术家与敦煌的千年之约,即将在笔墨间绽放。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以“心归敦煌 梦栖石窟”为主题的国画个人画展,将于8月8日盛大开幕。此次展览汇聚其千余幅最新力作,既是他数十载深耕敦煌文化的心血结晶,更是一场让心灵回归文明原乡、让梦想栖息于石窟艺术的视觉盛宴。

 微信图片_20250727120646.jpg

“心归敦煌”,是陈升栋艺术生涯最真挚的注解。他与敦煌的缘分,早已超越了“创作者与题材”的简单关联——那是踏遍戈壁的执着,是洞窟前数小时的凝视,是指尖触摸壁画残痕时的震颤。他曾说:“每一次走进莫高窟,都像回到了心灵的故乡。”这份“归心”,化作他笔端最动人的气韵:画中大漠的落日,不是单纯的风景描摹,而是他站在鸣沙山巅亲历的苍茫;壁画上的飞天,不是复刻的图案,而是他在昏暗石窟中读懂的灵动与慈悲。他的笔墨里,藏着对敦煌最虔诚的敬畏——用中锋勾勒的佛龛轮廓,笔笔如刻,似在复刻石窟的庄严;以淡墨晕染的壁画背景,层层渐褪,恰如时光留下的温柔痕迹。

 微信图片_20250727122214.jpg

“梦栖石窟”,道尽了他作品中最诗意的灵魂。在陈升栋的画中,石窟不再是冰冷的历史遗迹,而是孕育着无数梦境的精神家园。他擅长捕捉那些藏在石窟角落的“诗意瞬间”:看那幅《石窟晨曦》,晨光从窟顶裂隙斜射而入,照亮壁画上半褪的莲花纹,他用金粉轻点光斑,让陈旧的石壁透出神性的温暖;那幅《夜宿莫高》,以浓墨铺展夜色,却在佛灯处留一抹橘黄,笔锋轻转间,似有僧侣夜读的身影在暗处浮动。更令人称奇的是他对“梦境感”的营造:画中飞天的飘带常以“破墨法”晕染,边缘模糊如雾,仿佛下一秒就要从纸上飘入云端;供养人的衣纹则用“颤笔”勾勒,带着细微的抖动,似是时光在画中轻轻呼吸。

 

千幅画作齐聚,恰如千个敦煌梦境的交响。从工笔细描的《壁画局部》,到写意挥洒的《大漠孤烟》;从聚焦一尊佛像的《禅坐图》,到铺展百里戈壁的《丝路长卷》,陈升栋以多元的视角,将“心归”的深情与“梦栖”的诗意熔于一炉。他画的佛像,眉眼间总带着几分悲悯的柔和,似在与观者对话;他画的石窟供养人,衣着纹样里藏着对古史的考据,眼神中却透着当代人的共情。这种“古今交融”的笔触,让千年石窟在他的画中既有历史的厚重,又有贴近当下的温度。

 

作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的艺术从未止步于“复刻传统”。他深谙“笔墨当随时代”的真谛,在坚守国画精髓的同时,为敦煌注入新的表达:他用没骨法画沙漠的植被,让枯寂中透出倔强的生机;以泼墨与工笔结合的方式画驼队,让丝路的苍茫与商旅的鲜活形成奇妙共鸣。这些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归心”之后的自然生长——就像敦煌文化本就是多元文明交融的结晶,他的笔墨,也在传统与当代的对话中,生长出独属于自己的敦煌意境。

 

8月8日,当展厅的灯光照亮这千幅画作,我们将在笔墨间与敦煌重逢:看心之所向的虔诚,在画中流淌;看梦之所栖的诗意,在纸上绽放。这不是一场普通的画展,而是一次心灵的返乡之旅——在这里,你能读懂一位艺术家对敦煌的赤子之心,能触摸到千年石窟的温暖脉搏,更能在笔墨的光影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精神栖息地。

 

让我们共赴这场“心归敦煌 梦栖石窟”的艺术之约,在陈升栋的画中,与敦煌的千年灵魂相遇,让心灵在石窟的光影里,寻得最安稳的栖息。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电话:26880982 邮箱:bcqyjzhzx@tj.gov.cn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人民网 新华网 光明网 法制网 央视网 中国网 北方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