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8 月 2 日刊总第 2373 期
近日,中国专业移动互联网智能服务平台 Quest Mobile 发布 2021 中国移动互联网半年大报告,报告显示随着短视频内容供给愈加丰富,以及平台生态的不断完善,行业依旧保持稳步增长态势,,一个显著特征是," 泛知识 " 类内容白热化现象越发显著。
2020 年被视为 " 泛知识 " 类视频爆发的元年。去年疫情的来袭让短视频迅速崛起,宅家娱乐导致线上内容爆发,大量泛知识类博主,如做硬核财经解读的 @巫师财经、科学科普类的李永乐老师、回形针 Paper Clip、人文科普类的戴建业等圈粉无数。
在浪潮席卷之下,各大视频平台开始布局泛知识领域内容,2 月B 站推出了 " 知识分享官招募令 " 活动,为知识类内容创作者提供超百万奖金及上亿流量扶持,7 月快手又宣布推出大型直播活动 " 快手新知播 "。之后,抖音、西瓜也纷纷盯上了泛知识领域,上线了 " 知识创作人激励计划 ",投入百亿流量打造 100 位知识创作者。今年,快手还为孵化知识类创作者推出了 " 新知计划 ",提出了从流量、服务、变现和影响力四个维度为知识类创作者提供扶持。随着泛知识领域内容的受欢迎,越来越多的学者、院士开始尝试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知识科普,将知识类内容与直播进行常态化融合。
" 泛知识 " 类视频进入 2.0 时代,
" 精细化 " 是发展关键
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网民规模达 9.89 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高达 8.73 亿,已经占网民整体规模的 88.3%。用户规模将触顶的短视频平台需要新的内容增量,泛知识是一大突破口。在白热化的竞争背景下,谁能抓住新增长点,就意味着谁能在赛道上跑得更快。
泛知识领域文化之所以蓬勃发展,背后究其原因,首先娱乐化为主导的短视频已经开始让网友们产生审美疲劳,在娱乐风潮过后,网友逐渐对套路化的娱乐内容失去兴趣。其次是知识类短视频能解决人们实际生活需求。
一些泛知识短视频在近两年确实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比如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罗翔,就因为通过短视频传授法学知识、法律常识而一炮走红,在网络上拥有了几百万粉丝。还有就是前不久被一些同行批评没有文人风骨,却被许多网友所喜爱的戴建业教授。他所讲的历史人物和古诗词都非常生动有趣,不仅丰富知识,也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知识点。
可随着 " 泛知识 " 类短视频的火热,内容过盛让其在成为 " 流量王 " 不久后就迎来了瓶颈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经过前些年娱乐化内容霸屏视频平台之后,泛知识视频引领平台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到来。精细化的内容,成为未来 " 泛知识 " 领域短视频发展的关键,大众对泛知识视频内容的硬核、纯粹、干货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
知识视频竞争也已经开启了 2.0 模式,这种模式并不是要取代现如今流行的娱乐与知识相交的内容形态,而是在兼顾受众基础上,对内容知识的精准度进行提炼与品质提升。除此之外,在产品设计、运营机制、用户体验上视频平台也势必也会迎来一轮深度变革,以便用户拥有更好的体验。
避免同质化与伪科学,
亟待加快 " 泛知识 " 类视频变革
说到底,在大众文化的场域里,优质内容永远是王道。从长远来看,泛知识短视频要持续健康的发展,必然也会像其他的内容形态一样,迎来品质化、专业化的变革。只有高含金量的内容,才能让拥有更加持久的生命力。
前不久,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 2015 名受访者进行 " 泛知识 " 领域视频进行观感调查。63.9% 被受访者指为泛知识类短视频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而 50.3% 的人认为泛知识类视频存在传播伪科学的现象,43.6% 的受访者指出泛知识类短视频侵权问题多发。
" 科普知识 " 是件很专业的事情,大众都以外会是精通该领域的专家才能做的事情,随着自媒体的兴起,泛知识成为一种潮流后,有些类似于 @巫师财经、@李永乐老师的素人开始给大众科普知识。而一些非专业娱乐化的博主在内容引流、盈利的压力下,也开始跟风 " 泛知识 " 领域内容视频。很多时候看似是不同的博主在进行科普,但看下来发现,很多博主实际上只是 " 搬运工 ",他们玩噱头、炒热点,内容丝毫没有任何创意。而在同质化内容的背后也有着一大隐患,就是内容侵权问题,关键这类博主在短视频平台上还非常多,去同质化现象成为 " 泛知识 " 类视频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