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岁月》第二十六集至第三十集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王学会        发布时间:2025-10-16    浏览量:999+

第二十六集:立春探芽

 

正月末的清河镇,冻土刚泛出潮气,王学花便带着返乡青年钻进菊田。新开辟的“研学试验田”里,高马尾姑娘林晓拿着手机直播,镜头对准土层下冒头的绿芽:“大家看,这是‘文心菊’的新芽,得在5℃以上的土里缓苗,王老师说这是曾祖父传下的老经验。”

 

直播间隙,张文杰送来新打印的“数字生长卡”,每张卡片对应一株菊苗,扫码就能查看浇水、施肥的精准时间。“去年台湾客商订的‘同心菊’,得从育苗开始记录。”他蹲下身,帮林晓把卡片插在苗旁,指尖不经意碰到王学花的手,两人相视一笑,像春日里悄悄舒展的菊瓣。

 

傍晚收工时,镇口的老槐树下围满村民,都等着看直播回放。林晓的手机里,有孩童提问“菊花能做书签吗”,有老人分享“当年用菊花填枕头”的往事,评论区里的“菊故事”越积越多,王学花忽然提议:“不如建个‘菊忆馆’,把这些故事都存起来。”

 

第二十七集:雨水润根

 

二月雨水节气,接连几场小雨把菊田浇得透湿。王学花一早接到电话,新加坡华侨要寄来梅知秋的种菊笔记,还说会派孙女陈嘉仪来清河镇实习。“她学的是园艺设计,想把南洋的菊种和咱们的品种杂交。”张文杰念着邮件内容,眼里满是期待。

 

没等陈嘉仪到,菊田先出了状况——部分“同心菊”幼苗叶片发黄。王学花蹲在田里翻土,发现是雨水过多导致根系缺氧,赶紧组织人挖排水沟。林晓则在直播里教网友“避涝小技巧”:“像这样在花盆底部铺碎陶片,就跟给菊花穿了‘雨鞋’一样。”

 

雨停的傍晚,陈嘉仪提着行李箱赶来,手里攥着本泛黄的笔记。翻开第一页,梅知秋的字迹清晰可见:“菊性喜燥,忌涝,南方种菊需多晒根。”王学花接过笔记,指尖拂过页边的菊瓣标本,忽然觉得,跨越山海的种菊情缘,正顺着雨水悄悄扎根。

 

第二十八集:惊蛰护蕊

 

三月惊蛰,春雷响过,菊苗开始抽枝。陈嘉仪的杂交试验有了进展,她把南洋“金辉菊”的花粉,小心抹在“文心菊”的花蕊上:“要是能培育出又抗热又耐寒的品种,就能种到更多地方。”王学花在旁帮忙记录,笔记本上画满杂交示意图,还标着“春分前需套袋防杂粉”的提醒。

 

这天,省农科院的专家突然来访,看到“数字菊谱”和杂交试验田,连连称赞:“你们把老经验和新技术结合,这才是菊种保护的好路子。”专家临走时,邀请王学花团队去省里做报告,还答应帮忙申请“国家级菊种资源库”的资质。

 

夜里,王学花在老宅整理报告资料,张文杰端来一碗菊花羹:“当年你曾祖父写报告,是不是也这样熬夜?”他指着墙上的老照片,梅知秋在菊田写笔记的模样,竟和王学花此刻的神情格外像。羹汤的甜香里,两人一起修改报告PPT,直到晨光爬上窗棂。

 

第二十九集:春分传技

 

三月末的春分,清河镇举办首届“种菊培训班”。教室里坐满村民和游客,陈嘉仪演示南洋的“无土栽培法”,林晓用直播镜头特写营养液里的根系,王学花则拿着梅知秋的笔记,讲“古法育苗”的诀窍:“把菊籽埋在沙土里,得跟春分的昼夜一样,一半见光,一半避光。”

 

培训班中途,台湾客商突然到访,还带来了宝岛的“高山菊”苗。“想让‘同心菊’在台湾试种,得请你们去指导。”客商握着王学花的手,语气诚恳。张文杰立刻拿出“数字菊谱”,调出台湾的气候数据:“那边夏季多雨,得提前准备避雨棚,咱们的‘避涝技巧’正好用上。”

 

傍晚的结业仪式上,每个学员都领到一盆“纪念菊苗”。林晓的直播里,有学员晒出刚插活的菊枝,有老人教孩子认菊瓣形状,评论区里有人留言:“我也要回故乡种菊!”王学花看着屏幕,忽然觉得,菊花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正顺着风,飘向更多人的心里。

 

第三十集:清明寄思

 

四月清明,细雨蒙蒙。王学花带着众人去给梅知秋扫墓,陈嘉仪捧着杂交成功的“南韵文心菊”,轻轻放在墓碑前:“曾祖父,您看,南洋的菊和家乡的菊,开在一起了。”林晓举着手机直播,镜头里的菊花沾着雨珠,像撒在墓前的碎星光。

 

扫墓回来,“菊忆馆”正式开馆。墙上挂着梅知秋的照片、笔记,展柜里摆着村民捐的老物件:有民国的菊花纹瓷瓶,有上世纪的种菊账本,还有孩子们画的“我心中的菊花”。张文杰在馆里放了台“故事收录机”,游客可以录下自己的菊故事,按下播放键,就能听到不同口音的回忆。

 

傍晚闭馆时,雨停了,天边透出晚霞。王学花和张文杰坐在馆前的石阶上,看着林晓和陈嘉仪在菊田边嬉笑,看着远处村民扛着锄头回家,手里还攥着刚采的野菊花。“你说,曾祖父当年种菊,是不是也盼着这样的日子?”王学花轻声问。张文杰没说话,只是把外套披在她肩上,两人望着漫天晚霞,像望着一片永远开不败的菊海。

 5f951b2e87c89afbc3ea63702842387b_1758004599114626.jpg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责任编辑:王学会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