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以南方雨林一滴露水的晶莹感受你的清澈,当我以茫茫北国一片雪花的温柔感受你的壮美……”从向阳楼街道翠韵里社区活动室中,传出优美的诵读声,这是翠韵里社区诗社的成员们正在排练集体朗诵《月光下的中国》,这些诗词大家已经烂熟于心,表演起来得心应手、很是投入。
说到诗社的组建,发起人王淑贤说:“我退休前是语文教师,楼上楼下谁家的孩子有关于语文的问题都会跑来问我,我也会义务给孩子们答疑解惑。”有一次,邻居刘晓梅带着小孙女来问王淑贤关于《木兰辞》的知识,她发现孩子背不下来是因为不理解,于是便将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等编成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孩子听。
王淑贤的这一举动启发了诗社的另一位发起人刘晓梅,她提议可以先把这些古诗词知识教给家长,大人学起来更快,这样孩子们如果有什么疑问家长就能更好地解答。就这样,同为退休教师的刘晓梅帮着王淑贤做笔记、打下手,俩人就这样把古诗词小课堂开起来了。王淑贤告诉记者:“那时候只是想把大伙动员起来,我来教。他们回家后,就能利用所学辅导孩子了。虽然我已经老了,但是还能发挥余热,挺自豪的。”
渐渐地,来王淑贤家听课的居民越来越多,很多人已经不是单纯想辅导孩子,而是喜欢听她们讲诗词、讲历史。有了固定的学员后,上课地点成了难题。社区居委会了解情况后,提议组建一个社区诗社,每周在社区里活动。这下王淑贤和刘晓梅的干劲儿更足了,她们一起写讲义、查资料、制作PPT,精选了200多首经典古诗词,每周讲解一首,社区诗社就这么办起来了。
“我觉得活到老学到老嘛,听邻居说这边有个诗社就过来看看,没想到找到这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平时大家一起读读诗词,聊聊历史,特别开心。”已经75岁的牛丽英笑着说。
有一次,一名诗社成员去西安旅游,参与了当地的古诗词情景互动演出,回来和大家念叨,王淑贤从这种新鲜的形式中得到了启发。社区诗社马上融入了歌舞等形式,大伙觉得很有意思,参与的人更多了。刘晓梅说:“去年高中同学毕业五十年聚会,大家都说我有脱胎换骨的变化。现在能够字正腔圆地朗诵几句,我确实自信了不少。”
诗社老成员申美英说:“我没退休前是在单位工会组织活动的,对中国古诗词特别感兴趣,每周过来参加活动,觉得生活特别充实。”
如今,翠韵里社区诗社成立已7年有余,不光研习诗词,逢年过节大家还会搞创作。前不久,刘晓梅看到家门口新建了一处口袋公园,当即写诗一首,表达对景色的赞美。诗社的成员们还用诗词记录身边的好人好事,利用社区舞台传播出去,让传统文化渗透到社区居民们的日常生活中。
记者:石晓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