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在身边 | 阮熙越:让雕刻葫芦圈粉Z世代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    作者:中国民主同盟        发布时间:2023-08-10    浏览量:

阮熙越,民盟兰州市第九届委员会委员、文史工作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甘肃省工艺美术协会理事。阮氏葫芦艺术馆主理人,阮氏艺术第四代传人之一。曾代表兰州市省级非遗项目雕刻葫芦参加了2010上海世博会,2019上海进博会等多地多次文化展演活动。

 

图片

 

作品《独钓寒江雪》《胸怀》《醉酒》《小花》分获第十二届、十四届甘肃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二等奖,作品《花香》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百花杯”铜奖,作品《河西记忆》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百花杯”金奖。刻葫芦衍生品文创产品的开发在兰州文化旅游特色商品大赛上获得“一等奖”。
 
 
 
“吉祥葫芦牛肉面,羊皮筏子赛军舰。”在兰州,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其中,吉祥葫芦就是指传承近百年的非遗技艺——兰州雕刻葫芦。阮氏雕刻葫芦通过八十多年四代人传承,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近年来,通过开授体验课以及更新“画风”的方式圈粉Z世代,让技艺不只是记忆。
盛夏,兰州白塔山万木葱茏,黄河畔的凉风拂进兰州刻葫芦传习所。走进其中,宛如走进葫芦大观园,有镂空的,像茶壶的,刻有中山桥、飞天等丝路特色元素的……各式各样,千姿百态。阮氏雕刻葫芦第四代传人阮熙越正在母亲阮琳的指导下,完成最新作品,构图、雕刻、着墨,数小时的刻画,一幅金城揽胜图在葫芦上逐渐浮现。

阮熙越是阮氏微雕葫芦艺术的第四代传人,如今的她既是手艺人,更是守艺人。在一针一刀的精心雕琢下,这位手艺人用兼具传统与今朝的底蕴创作出了一个个琳琅满目的作品,也留给了人们诸多值得珍藏的记忆。

图片

 

 

 

葫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音近“福禄”,人们通常把它当作吉祥物,称作“吉祥葫芦”。说起兰州刻葫芦,阮文辉大师是翘楚。实际上,在兰州的历史上,差不多是到了清代才有了明确关于刻葫芦的史料记载。当时有一个名叫李文斋的秀才,他首次接触了兰州的刻葫芦,然后慢慢将它延续下来。后来,由阮氏刻葫芦的创始人阮光宇(阮文辉的父亲)先生继承了下来,他将刻葫芦技艺发扬光大,并让刻葫芦这个传统工艺登上了大雅之堂。
阮熙越是阮文辉的孙女,她从小虽在耳濡目染中受到了家族艺术素养的熏陶,但一开始也并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工艺美术。
“母亲觉得走手艺人这条路谋生很艰难、很小众,所以还是坚持让我完成了自己的学业,在大学里学习的是英语专业。”阮熙越笑着告诉记者:“大学毕业后,我成为了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的一名讲解员,有幸了解到了很多非遗文化和兰州本土民间文化的特色特点,深感这传统艺术魅力的引人入胜。但同时,我也真正意识到了,自己作为家族的一份子,有责任和担当将家族这门近百年的手艺传承下去,并以一种新的方式再传播再发扬。”
于是,阮熙越便从母亲阮琳那里接过了家族的衣钵,日复一日地在工作之余开始了自己倾心从艺的传承之路。
雕刻葫芦是一种细活,一刀一针都相当费工夫。对此,阮熙越也是感触颇深。“守艺是坚持,是时间与经验的沉淀。”她由衷地告诉记者:“传承是接续,是一份技艺的守正创新,守艺和传承必然要经历融合发展。在当今社会,很多人看非遗,都带着一种‘时过境迁’的滤镜,所以传承手工艺要想克服局限,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不断寻求融合发展才是正确路径。融合,是让传统手工艺走进当代生活,只有这样的传承、融合、发展,才是健康和生态的。刻葫芦作为传统手工艺,必然是出自民间进而要服务于民,所以将实用和审美融合为一体,才会赋予这门手艺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属性。”

图片

 

近百年里,阮氏雕刻葫芦获得过国家级大奖,多次参加中外交流展出活动,经历无数高光时刻,却也面临过后继乏人的窘境。如今,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和技艺,让阮熙越能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大胆地“飞舞”。“大家普遍认为,刻葫芦只是一件摆在玻璃橱窗中的工艺品,我要把这种滤镜撕掉,并用年轻人的方式重新定义它。”阮熙越直白地说,刻葫芦作为传统手工艺,出自民间同时服务于民,要守正创新,就要把实用和审美融合为一体,才会赋予这门手艺从物质到精神的双重属性。
阮熙越告诉记者:“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不仅可以为非遗赋能,同时也能让非遗更好地服务于当下生活,迎合更多年轻人的审美需求。这几年,已经相继开发出的葫芦茶叶罐、储藏器、香囊,以及葫芦镶嵌铜镜、葫芦饰品手串等,得到了80后、90后的一致认可。”这几年,阮熙越也通过开启刻葫芦非遗体验课积攒了丰厚的经验。从2016年至今,她已经和研学机构、旅行社、企业沙龙、工会以及诸多中小学不断携手合作,完成了上百次的刻葫芦非遗体验课,成功地以一枚枚“萌萌哒”的精美葫芦,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让所有观者都能在感受葫芦创作的过程中亲近中国传统之美。

图片

图片

 

 

她认为:“刻葫芦不仅仅只是一门手艺,它是一个以刻葫芦为原点向传统之美的领域和层面进行发散的过程,其中还包含了书法、美术、国学、民俗等传统文化艺术项目,是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刻葫芦更像是一扇窗户,为我自己打开了全新维度的人生可能。”

从当初择业时的浮躁,到真正享受创作的快乐,随着年龄的沉淀,阮熙越在葫芦世界里找到了内心滋养。“你安静地和葫芦进行交流,把内心所想、所思通过葫芦去表达。同时,你精心打磨雕刻的作品得到了很多人认可,到艺术殿堂去展示……这都是从一枚葫芦中获得的喜悦。”阮熙越期待,通过自己的方式,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离开兰州时,能带走一枚小小的葫芦,把兰州的技艺与记忆带到全世界。

来源:凤凰甘肃网、兰州日报综合稿

供稿:甘肃民盟、兰州民盟

 

责任编辑:中国民主同盟
首页 | 资讯 | 品牌 | 科技 | 财经 | 教育 | 动态 | 市场 | 文学 | 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