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戏清波生 笔绘虾趣活——陈升栋国画虾趣图系列将亮相敦煌,8月8日共品灵动之美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营销环球网        发布时间:2025-08-01    浏览量:999+

8b82904001589bc8915840f5bc6b2fa3_1753934140637965.png

当敦煌的清泉映出千年的光影,当丝路的风拂过笔墨的涟漪,8月8日,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的个人画展将在这座文明古城启幕。在千幅佳作中,虾趣图系列如水中的精灵,以笔墨为水、以丹青为影,将虾的灵动、通透与野趣游于宣纸,成为对“自然生机”最精巧的礼赞。

 a352d137c3019d71c8128b8316ad2d64_1753934151630902.png

陈升栋画虾,最得“以简驭繁”的妙趣。他笔下的虾,不是简单的水族写生,而是有姿态、有灵性的生命,是“水底逍遥客”的自在,是“轻拨清波戏浮萍”的灵动,每一笔都藏着对细节的苛求,对“动与静”的精准拿捏。

 804230b8882953b32162a15c084011f1_1753934169461165.jpg

观其《群虾戏藻》,墨色如清波般透亮,笔锋似虾须般轻盈。数十只虾在水中游动,虾身以淡墨勾勒,头胸甲以浓墨点染,透着坚硬的质感,腹部的环节以细笔分段,似能看见伸缩的动态,虾须以焦墨轻扫,细长如丝,随水流轻轻摆动,有的虾弯腰弓背,似在蓄力弹跳,有的虾两两相对,似在嬉戏,有的虾躲在水藻后,只露出两只眼睛,透着顽皮。水藻以花青与墨色晕染,枝条柔软,随波飘摇,与虾的灵动形成“柔与活”的对话,背景以大面积留白表现水面,墨色浓淡间,仿佛能看见虾尾划水的涟漪,听见水流的轻响,让人想起“水底世界无喧嚣,自在游弋最逍遥”的恬淡。他画虾的“群”,不画拥挤,而画“乱中有序”的生机,让每一只虾都带着“各得其乐”的自在。

 aff7c7f46de0bf9a30e8b28f13f4dd7f_1753934189755591.png

赏其《独虾探水》,则见墨色沉郁中显精神,笔锋简练藏风骨。一只大虾独自游在深水处,虾身以浓墨与淡墨分层晕染,头胸甲的光泽以留白表现,似披着一层薄壳,虾钳半张,似在试探前方的障碍,虾须挺直,不似群虾的柔,透着几分“独来独往”的硬气,两只复眼以浓墨点染,突出于头胸甲外,眼神警惕又好奇。背景的岩石以干墨皴擦,缝隙中长出的水草以细笔勾勒,透着“深水有险境”的幽静,与虾的从容形成“险与稳”的对比,墨色浓淡间,似能感受到水流的微凉,却被虾的自在化解。陈升栋画虾的“独”,不是孤独,而是“于幽深处自适”的洒脱,打破了虾“弱小”的刻板印象,让这份灵动多了份“处变不惊”的定力。

 a1345cba331ae2e8371b0c5848abd1dc_1753934199880226.png

更动人的是他的《虾戏浮萍》,墨色里藏着光影的趣,笔锋间透着自然的真。几只小虾在浮萍间穿梭,浮萍以淡墨与白粉点染,叶片圆圆的,有的浮在水面,有的被虾顶得翻转,虾身的墨色与浮萍的淡形成“浓与浅”的映衬,虾脚划动,带动水面的波纹,以细笔勾勒,似真的在纸上泛起涟漪。水面以大面积留白,只在虾身周围以淡墨轻扫出几缕水纹,墨色轻浅处似有阳光透过水面,照在虾身上,泛着淡淡的光,让人感受到“细微之处有乾坤,小小生灵藏乐趣”的鲜活。他将虾与浮萍结合,让“虾趣”不止于虾本身,更成为“自然互动”的写照,透着对“微小生命”的珍视。

 5af2e26c55fc40382f7aeaf2b489389c_1753934210391917.png

为何陈升栋的虾趣图能如此沁人心脾?只因他抓住了“虾之魂”——那是形态的活(身、须、钳、尾的动态,一笔一画皆藏游动之姿),是墨色的妙(浓淡干湿的变化,表现虾身的透明与质感,尽显国画“墨分五色”的精髓),是意境的闲(不疾不徐的游弋,藏着“与世无争”的淡泊)。他的笔墨既继承了齐白石画虾的“简中见繁”,又融入自己对“水趣”的理解,让每一只虾都像“从水里捞出来的活物”,带着自然的灵气。

 8d44bcbba94c311af54306ff234af84c_1753934220607794.png

8月8日,让我们相约敦煌,走进陈升栋的个人画展,在虾趣图系列中感受那份“水底世界的灵动与自在”。这些画作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对“细微之美”的致敬——愿我们都能如水中虾,于平淡中见姿态,于细微处藏生机。

6df90aba6a284a85056b80d79ef18864_1753934238397948.jpg

责任编辑:营销环球网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