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情深似海,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第八集)——王学会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王学会        发布时间:2025-08-04    浏览量:999+

沈知言在新城市租的房子,果然留了间朝南的卧室。

 

苏晚拖着行李箱进门时,正看见他蹲在阳台摆弄花盆。几株骆驼草被栽在粗陶盆里,叶片上还沾着敦煌的细沙。阳光透过纱窗落在他发梢,他回头笑的时候,苏晚忽然觉得,那些隔着屏幕分享的星空与风沙,终于变成了触手可及的人间烟火。

 

“书桌给你放了靠窗的位置,”他接过她的箱子,“书架第二层是空的,专门给你放敦煌文献。”

 

卧室的墙上贴着张莫高窟的全景图,是他在敦煌拍的。图上第323窟的位置被红笔圈了出来,旁边写着一行小字:“等你一起来看张骞出使西域图。”

 

苏晚摸着那行字笑了,转身时撞进他怀里。他顺势握住她的手腕,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过来,像在说,不用等了,我就在这里。

 

研究生开学后,两人的节奏渐渐同步。苏晚在中文系跟着导师研究唐代边塞诗,沈知言则泡在历史系的资料室,整理敦煌文书的残卷。他们常常在傍晚的校园里碰面,他会带她去图书馆旁的银杏道散步,讲他新发现的文书里藏着的故事——某个戍边士兵写给家人的信,字里行间都是对长安的思念;某个画工在壁画角落偷偷画了只小猫,笔触稚嫩得像孩童涂鸦。

 

“你看,”他指着文书复印件上的小猫,“再严肃的历史里,也藏着温柔的小心思。”

 

苏晚忽然想起他送的那枚月牙银饰,此刻正贴着她的皮肤发烫。她低头在笔记本上画了只小猫,旁边写:“就像某些人,看起来高冷,其实会记得我喜欢朝南的房间。”

 

深秋的学术研讨会,两人都提交了论文。苏晚写的是边塞诗里的敦煌意象,沈知言则解析了新发现的吐蕃时期文书。轮到苏晚发言时,她看见沈知言坐在第一排,手里转着笔,眼神里的骄傲藏都藏不住。

 

提问环节,有教授质疑她引用的某句诗与敦煌壁画风格不符。苏晚正紧张,沈知言忽然举手:“我补充一下,去年在莫高窟第17窟发现的残卷里,有首同期的民谣,用词和苏晚同学提到的诗句高度相似,或许能佐证这种意象的连贯性。”

 

他随口报出残卷编号和馆藏位置,条理清晰得像背过千百遍。苏晚看着他从容应对的样子,忽然明白,那些默默努力的日子里,他们早已成了彼此最坚实的后盾。

 

研讨会结束后,他们在校园的湖边看落叶。沈知言从包里掏出个小册子,是他手抄的敦煌曲子词。最后一页空着,他递给她一支笔:“写一句你最喜欢的。”

 

苏晚犹豫了一下,写下:“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他看着那行字,忽然把册子合上揣进怀里:“这句我收着了。”

 

冬至那天,苏晚感冒发烧,缩在宿舍床上昏昏沉沉。迷迷糊糊间听见敲门声,打开门就看见沈知言站在雪地里,手里捧着个保温桶,睫毛上沾着雪花。

 

“李阿姨熬的姜汤,”他把桶塞进她手里,指尖冻得发红,“我刚从导师家借的,她儿子小时候总喝这个退烧。”

 

他替她掖好被角,坐在床边翻她摊开的论文。苏晚看着他认真批注的侧脸,忽然觉得,比姜汤更暖的,是他眼里藏不住的慌张与在意。

 

半夜退烧时,苏晚发现他趴在床边睡着了,手里还攥着她写的论文稿。她轻轻抽出来,看见页边空白处写满了小字——“这里可以引用第285窟的壁画”“这个观点和我上次说的文书能呼应”,最后一行是:“我的女孩,写得真好。”

 

窗外的雪还在下,苏晚摸着那行字,忽然想起刚认识时,她总觉得他像遥不可及的星辰。可此刻,这颗星辰就落在她的枕边,带着一身风雪,把所有的光都给了她。

 

就像沙漠里的月牙泉,看似孤独地守着戈壁,实则早已把温柔,悄悄融进了每一粒经过的沙里。

adef191c976f43981382958ea067adfc_1754272023376826.jpg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责任编辑:王学会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