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集:麦场边的新课堂
村里的小学翻新了,念乡请了农业大学的老师来开“田间课”,带着孩子们在合作社的试验田里认识蔬菜。望归专门画了套“蔬菜成长图鉴”,贴在教室墙上,每个图案旁边都标着“爷爷种过的黄瓜”“奶奶腌过的萝卜”。
张老栓拄着拐杖来听课,看见孩子们围着念乡问“为啥这个番茄更甜”,突然插了句:“因为用了咱村的井水,还施了农家肥!”孩子们笑成一团,念乡扶着他坐下:“爷爷说得对,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
傍晚,二狗接老人回家,路过当年他和香儿初遇的麦场,新麦刚割完,空气中飘着熟麦的香。张老栓突然说:“当年看你挥镰刀,就觉得这娃实在,没看错。”二狗脚步顿了顿,笑着给老人理了理衣领:“爹,谢谢您。”
第62集:画室里的旧物件
望归在县城开了间“乡村画室”,墙上挂着他画的老物件:二狗磨秃的镰刀、香儿补过的围裙、张老栓用了三十年的烟锅。有城里来的学生问:“这些旧东西有啥好画的?”
望归指着那幅《补丁围裙》:“这上面的每块补丁,都是我娘半夜缝的。我爹跑长途时,她就靠缝补挣钱,供我学画。”学生们沉默了,有人掏出手机,给家里打了个电话。
香儿来送腌菜,看见画室角落堆着她当年在桥洞下盖过的旧外套,眼眶一热。望归赶紧说:“娘,我想留着做纪念。”香儿摸了摸外套上的破洞:“留着吧,当年就是靠它,没让你姐冻着。”
第63集:合作社的“传家宝”
合作社换届,大伙一致推选念乡当理事长。上任那天,二狗把一个铁皮盒交给她:“这里面是当年你娘记的账,还有咱第一次去南方的火车票,你拿着。”
铁皮盒里,香儿的账本字迹娟秀,记着“买面粉5毛,给二狗买创可贴2分”;火车票边缘都磨白了,日期正是他们私奔的那天。念乡捧着盒子,突然懂了——所谓传承,不是多厚的家底,是熬过硬日子的韧劲儿。
香儿在一旁看着,想起当年在桥洞下,二狗说“总有口饭吃”,如今这话真的应验了。她给念乡系好围裙:“别学你爹当年硬扛,有事跟大伙商量,一家人,力气要往一处使。”
第64集:老院的团圆饭
张老栓八十八岁生日,一大家子聚在老院。念乡带了刚培育的紫色番茄,望归抱来新画的全家福,阿强和小花的儿子吵着要吃“奶奶牌腌萝卜”。
席间,二狗给老人夹了块软和的鸡肉:“爹,尝尝这个,念乡他们培育的新品种,没刺。”张老栓吃着,突然问:“当年王老板家那小子,后来咋样了?”香儿笑:“听说在城里开了超市,还进过咱合作社的菜呢。”
院子里的石榴树结满了果,像一个个红灯笼。望归给大伙拍合照,念乡把爷爷扶到中间,二狗和香儿站在两边,阳光穿过树叶,在每个人脸上落了层暖光。香儿悄悄对二狗说:“你看,咱真的把日子过成糖了。”
第65集:夕阳下的归途
秋收结束,二狗和香儿沿着田埂散步,手里牵着刚会走路的小孙女。远处,念乡正指挥着无人机撒肥料,望归在给收割机画速写,张老栓坐在地头,眯着眼晒太阳。
“还记得当年跑夜路不?”香儿问,“你背着包,我跟着跑,田埂上的草刮得腿生疼。”二狗笑:“咋不记得?你摔了一跤,还怕我嫌你慢,爬起来就跑。”
小孙女突然指着天边喊:“爷爷,奶奶,快看彩虹!”一道淡淡的虹挂在天上,映着金色的麦田。二狗蹲下来,给香儿理了理被风吹乱的头发:“当年就想着,能让你不受委屈,没想到啊……”
“没想到啥?”
“没想到能有这么多好日子。”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小孙女的笑声像银铃,混着远处的机器声、说话声,成了最动听的歌。这对从麦场出发的人,终究在这片土地上,把所有的苦,都酿成了回甘——
(剧终)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