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宫缘:太子与庶女的风波(19-21集)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王学会        发布时间:2025-09-14    浏览量:999+

第十九集:汴河修水利,利民传美名

 

初夏时节,汴河因常年淤积,雨季一来便容易泛滥,周边农户的田地常被淹没。薛勇多次奏请朝廷修浚汴河,却因大臣们对“资金动用”“工期安排”争论不休,迟迟未能动工。

 

王学花得知后,查阅前朝水利典籍,又亲自前往汴河沿岸勘察,画出详细的治水图纸。她对薛勇说:“殿下,我们可分三段修河,先修最易泛滥的下游河段,调用附近州府的闲置民力,工钱由国库拨付,再让农户出工换粮,既节省成本,又能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薛勇采纳此计,奏请皇帝后立即动工。王学花也时常前往工地,慰问修河的百姓,还让东宫厨子送去解暑的绿豆汤。百姓们干劲十足,原本预计半年的工期,四个月便完成了。当年雨季,汴河未再泛滥,沿岸农田丰收,农户们自发为薛勇与王学花立了“利民碑”,称赞他们“心系百姓,办实事”。

 

第二十集:宫宴遇刁难,智慧化危机

 

中秋宫宴上,辽国使者故意发难,提出要与大宋臣子“比箭”,若大宋输了,便要割让边境三座小城。满朝文武中,善箭术者寥寥,薛勇虽会射箭,却因早年习武伤过右臂,恐难取胜。辽使见状,嘲讽道:“难道大宋无人,连比箭都不敢?”

 

正当众人尴尬之际,王学花起身笑道:“使者远道而来,想必是想见识大宋风采,比箭不如比‘巧思’。”她让人取来箭矢与靶纸,提议“盲射穿杨”——蒙眼射箭,以箭尖穿过靶心的丝线为准。辽使不信女子能有此技艺,当即应下。

 

王学花蒙眼站定,凭借早年跟随父亲学过的箭术,再听风辨位,一箭射出,恰好穿过靶心丝线。辽使大惊,亲自尝试却三箭皆空,只能悻悻认输。皇帝对王学花赞不绝口:“太子妃以智慧退敌,比蛮力更显大宋气度!”宫宴危机化解,满朝文武也对王学花的胆识愈发敬佩。

 

第二十一集:瘟疫突来袭,仁心救苍生命

 

入秋后,边境小城突发瘟疫,感染者高烧不止,死亡率极高,消息传回汴京,人心惶惶。朝廷派去的医官束手无策,薛勇主动请命前往抗疫,王学花坚持随行:“殿下,抗疫需安抚民心,我可帮你调度物资、照料病患,咱们夫妻同去,也好有个照应。”

 

抵达边境后,两人立即封锁疫区,将病患集中安置在临时医棚。王学花发现瘟疫多通过水源传播,便让人烧开饮用水,还亲自带着药汤巡查医棚,为病患喂药。她还从汴京请来名医,根据当地药材配制药方,渐渐控制住了疫情。

 

抗疫期间,薛勇不慎染病,王学花日夜守在床边照料,亲自熬药。待薛勇痊愈,瘟疫也基本平息。边境百姓为感谢他们,在城门口立起“仁政碑”,刻下两人抗疫的事迹。消息传回汴京,皇帝感慨道:“太子与太子妃能不顾安危,深入疫区救民,实乃大宋之幸、百姓之福!”

 

从此,太子薛勇与王学花“同心救民”的故事传遍大宋,他们不仅以智慧稳定朝局,更以仁心守护百姓,成为后世传颂的贤君贤后典范。

 微信图片_20250802102512.jpg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责任编辑:王学会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