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集:邮包里的“向日葵”
入冬后,望云乡落了第一场薄雪。李娟收到一个来自山区的邮包,是阿木寄来的——里面装着一本画册,每一页都画着山里的向日葵幼苗,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李娟阿姨,它们都发芽啦!”
画册里还夹着一片压干的向日葵花瓣,像一枚金色的邮票。李娟把花瓣放进玻璃罩,摆在纪念馆的展柜里。陈阳进来时,看见她正对着花瓣发呆,便笑着说:“阿木这孩子,把望云乡的阳光,真的带到山里去了。”
傍晚,李娟给阿木回信,信封里装了几粒新收的抗涝花种。她在信里写:“春天来的时候,让它们在山里,也长成金色的海。”窗外雪光映着她眼角的痣,像一颗被时光打磨过的星子——有些种子,一旦被善意浇灌,就能跨越山海,在任何角落生根开花。
第五十四集:腊梅与“向阳茶”
腊月,望云乡的腊梅开了。老医生带着孩子们,把腊梅花与向日葵花茶窨在一起,制成“腊梅向阳茶”。李娟捧着茶罐走进“明远书屋”,暖香瞬间漫开。
一位常来的游客闻着香,惊喜道:“这茶里有雪的清冽,还有花的暖甜!”小满抢着介绍:“是李娟阿姨教我们窨的,用了周爷爷种的向日葵花!”游客们纷纷买下茶罐,说要把望云乡的冬天,带回城里慢慢品。
夜深时,李娟泡了一杯“腊梅向阳茶”,坐在周明远的墓碑旁。茶雾袅袅,她轻声说:“周书记,您种的花,现在能和腊梅做伴了。它们在冬天里,也能给人暖香呢。”月光落在茶盏里,像盛了一汪碎金,把寒夜都焐得温柔起来。
第五十五集:春汛里的“守护人”
惊蛰过后,春汛将至。陈阳带着村民们加固花田的排水渠,李娟则组织孩子们,在花田边缘种下一排垂柳——既能固土,又能在汛期缓冲水流。
“陈阳哥哥,柳树能护住向日葵吗?”小满蹲在新栽的树苗旁,小手抚着柳枝。陈阳擦了把汗,指着远处的山:“等柳树长成了,它们会和我们一起,守住这片花田。就像周爷爷当年,守着望云乡一样。”
春汛来临时,加固的水渠和垂柳果然起了作用,花田安然无恙。雨停那天,李娟带着孩子们在垂柳下唱歌,陈阳远远看着,忽然觉得:望云乡的守护,从不是一个人的事,是一代又一代人,把自己活成了堤坝与树,默默托住这片土地的希望。
第五十六集:风筝与“天空的花”
清明,望云乡的天空飘满风筝。孩子们用向日葵杆做骨架,糊上染了花汁的纸,做成“向日葵风筝”。李娟牵着线,看风筝在蓝天里起伏,像一朵会飞的花。
一个城里来的孩子羡慕地说:“我也要做这样的风筝!”小满立刻把多余的材料递过去,教他扎骨架、糊纸。不一会儿,十几只“向日葵风筝”挤在云端,把天空染成了金色。
夕阳下,李娟望着满天风筝,忽然想起周明远说过的“让望云乡的每一寸土地长出希望”。她轻轻笑了——原来希望不止长在土里,也能飞在天上,被风带到任何一个,需要光的地方。她眼角的痣,在晚霞里亮着,像一颗永远向阳的星。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