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集:春日的“种子交换会”
惊蛰刚过,望云乡的晒谷场摆开长桌,一场“种子交换会”热热闹闹开场。村民们捧着自家的南瓜籽、丝瓜种,和从山外换来的抗寒向日葵种、五彩稻种堆在一起,李娟和新支书忙着给种子贴标签、登记来源。
阿木托人带来一小袋山里的“野葵花籽”,纸条上写:“李娟阿姨,这是山里最顽强的花,希望能和望云乡的花做朋友。”李娟把野葵花籽和抗涝花种包在一起,递给一个要去边疆支教的老师:“把它们带到更远处,让望云乡的光,也照亮戈壁。”
夕阳把种子们镀上暖光,村民们交换的不只是种子,更是一代代人“让土地开花”的信念。李娟看着喧闹的晒谷场,觉得周明远种下的第一粒向日葵籽,如今已长成了一片能随风远行的“种子森林”。
第六十六集:古渡口的“花笺船”
暮春,望云乡的老渡口重新热闹起来。李娟带着孩子们,把写满心愿的花笺折成小船,放进溪水里。花笺用的是“向阳工坊”染的黄纸,上面印着向日葵花纹。
“我的心愿是,阿木能来望云乡看花开!”小满把船轻轻推入水流。新支书蹲下来,在自己的花笺上写:“愿望云乡的故事,能顺着溪水,流到更多人心里。”溪水潺潺,载着花笺船绕过石滩,像一群金色的信使,要把望云乡的春天,寄给下游的每一个村落。
李娟望着远去的船影,忽然想起周明远当年疏浚河道的身影——原来有些“通路”,不止在陆地上,也在水流里、在风里、在人们的心意里,让希望能顺着自然的脉络,去往该去的地方。
第六十七集:夏夜的“星空花课”
夏至夜,陈阳在花田里支起天文望远镜,李娟则搬出画板,给孩子们上“星空花课”。她教孩子们把星图与向日葵的花盘结构画在一起:“你看,北斗星的形状,和向日葵籽的排列,都藏着自然的规律。”
城里来的天文爱好者也加入进来,一边调试望远镜,一边给孩子们讲星座故事。当银河清晰地映在镜筒里时,小满惊喜地叫起来:“李娟阿姨!银河像不像倒过来的向日葵花盘?”
夜深时,孩子们躺在花田里,看着星空与花影重叠,忽然觉得周明远说的“每一寸土地长出希望”,不止是指庄稼,更是指人心能像星空一样辽阔,像花田一样,盛得下无尽的好奇与梦想。李娟眼角的痣,在星光下像一颗小星,和天空的大星遥遥呼应。
第六十八集:秋场上的“金穗诗会”
秋分,望云乡的打谷场堆满了向日葵盘。李娟在谷堆旁挂起布帘,摆上粗陶茶盏,一场“金穗诗会”悄然开场。村民们把向日葵籽当棋子下棋,把秸秆当笔在地上写诗,新支书则用手机直播,让山外的人也能看见这场“土里土气”的诗会。
“我写的诗是,‘花盘跟着太阳走,人心跟着希望走’!”一个老农拿着秸秆,不好意思地念出来,引来满场笑声。阿木的视频电话突然打进来,屏幕里他举着山里新收的向日葵:“李娟阿姨,我也写了诗——‘望云乡的太阳,落在了我们山里的田埂上’!”
夕阳把谷场染成蜜色,直播镜头里,山外的观众纷纷留言:“这才是最动人的诗!”李娟望着热闹的谷场与屏幕里的阿木,忽然明白:周明远想要的“希望”,本就是这样鲜活的、带着泥土气的、能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它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每一个人都能从土地里,从彼此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那行“金色的诗”。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