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集:山路上的“花籽邮差”
深秋,李娟背着装满向日葵花籽的布包,跟着新支书进山。山路蜿蜒,布包上的向日葵刺绣随着脚步轻晃。阿木所在的山区小学,孩子们正围着教室后的空地雀跃——那是李娟春天寄来的花籽,如今已结出饱满的花盘。
“李娟阿姨!”阿木抱着最大的花盘跑过来,花盘上还沾着晨露,“它们真的长成金色的太阳了!”李娟蹲下身,和孩子们把花籽收集起来,一部分留给学校继续播种,一部分让孩子们带回家乡的田埂。
回程时,新支书看着李娟被山风吹红的脸颊:“这些花籽,像一个个小邮差。”李娟笑了,指尖捻起一粒花籽:“它们比邮差更厉害,能把望云乡的光,永远留在山里。”她眼角的痣,在山岚里亮得温柔,像花籽里藏着的星。
第六十二集:霜天里的“暖灯盏”
初霜降临,“明远书屋”的玻璃窗结了层薄冰。李娟和孩子们用彩色玻璃笔,在冰花上画向日葵,阳光一照,冰面折射出碎金似的光。
一位游客推门进来,冻得直搓手,看见冰上的花,惊喜道:“这像把阳光冻在窗上了!”小满立刻递上一杯向日葵花茶:“叔叔,喝了暖茶,就不冷啦!”游客捧着热茶,看着冰花与孩子们的笑脸,忽然说:“望云乡的冬天,比城里的春天还暖。”
暮色四合时,书屋的灯亮了,冰花在暖光里慢慢融化,顺着窗沿流下,像把白日收集的阳光,都酿成了夜里的灯盏。李娟看着这一幕,觉得周明远种下的,从不是单一的向日葵,而是能在任何时节,给人温暖的“光的种子”。
第六十三集:老照片里的“新面孔”
周明远纪念馆收到一批老照片,是当年和他一起开垦花田的村民捐赠的。照片泛黄,却清晰地映着年轻人汗湿的脊背、沾满泥土的手掌,还有镜头偶然捕捉到的、周明远擦汗时的笑容。
李娟和陈阳把照片扫描放大,贴在“时光墙”的新展区。有游客指着一张照片说:“这不是陈阳他爸吗?现在还在花田里干活呢!”陈阳凑过去看,照片里的年轻小伙,眉眼果然和自己有七分像。
一个孩子忽然指着照片喊:“李娟阿姨,你看!照片里的叔叔,和现在的新支书好像!”大家一看,新支书站在照片前,眉宇间竟真的有当年拓荒者的英气。李娟望着“旧人”与“新面孔”在墙上重叠,忽然明白:望云乡的精神从不会消失,它会附着在一代代人的骨血里,让“向阳”的模样,永远鲜活。
第六十四集:雪地里的“金色誓约”
深冬,望云乡落了场厚雪,向日葵秸秆被雪压得微微弯曲,却仍倔强地挺着。李娟带着孩子们,在雪地里用树枝画出巨大的向日葵图案,又把彩色绒线缠在秸秆上,让雪野里冒出一朵朵“金色的花”。
新支书拿着无人机航拍,镜头里,白雪衬着金红绒线,像给大地盖了床绣着阳光的被子。孩子们躺在雪画旁,用冻得通红的手比画着:“等春天来,这里会开满真的向日葵!”
李娟站在雪地里,看着无人机传回的画面,忽然对身边的陈阳说:“周书记要是看见,该多高兴。”陈阳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的山——那里,阿木寄来的信上说,山里的向日葵幼苗,正顶着雪壳,悄悄积蓄着破土的力量。雪会融化,冰会消融,但有些誓约,会和种子一起,在时光里永远发烫。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