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集:老墙下的“花影展”
初冬,望云乡的老土墙被雨水浸得发潮。李娟带着孩子们,用拓印的方法,把向日葵的叶影、花盘影印在墙面上。孩子们拿着颜料盘,小心翼翼地拍打着拓包,土墙上渐渐浮现出深浅不一的金黄轮廓,像把整个夏天的花田,都收进了斑驳的墙缝里。
游客路过,忍不住伸手抚摸墙面上的花影:“这墙好像活了,能闻到夏天的味道。”小满仰着小脸解释:“这是李娟阿姨教我们的,把花的影子留在墙上,冬天也能看见花啦!”
暮色中,老土墙成了“会呼吸的花影展”,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阳光的碎金。李娟看着孩子们围着土墙欢笑,忽然觉得:有些美不需要被精心收藏,把它留在最朴素的地方,反而能在时光里,长出更动人的故事。
第七十集:雪窖里的“暖花房”
深冬雪大,李娟和陈阳把“向阳工坊”的角落改造成“暖花房”,摆上从村民家搜集来的旧陶罐,种上耐寒的向日葵幼苗。孩子们放学后就往花房跑,给幼苗浇水、唱歌,把冻红的小手贴在陶罐上取暖。
新支书带着直播设备进来时,正看见小满对着幼苗轻声说:“小太阳,快长大,春天带你去看真的花田!”直播镜头里,暖黄的灯光、翠绿的幼苗、孩子认真的侧脸,让屏幕外的观众纷纷留言:“这才是冬天里最暖的风景。”
雪落无声的夜晚,李娟给花房添炭,看着幼苗在暖光里舒展叶片,忽然想起周明远当年在寒冬里守护种子的模样——原来“守护希望”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事,有时只是在最冷的日子里,给一株幼苗留一盏灯、一方暖土,让它相信春天一定会来。
第七十一集:归燕与“旧巢新泥”
立春那天,一群燕子飞回望云乡,在纪念馆的屋檐下筑巢。李娟和孩子们搬来梯子,把向日葵秸秆磨成碎屑,混着春泥给燕子当筑巢材料。“燕子会把望云乡的花,带到南方去吗?”小满托着木屑问。
新支书笑着拍下这一幕,发在“望云乡故事”的公众号上,配文:“燕子年年归,花籽代代传。”很快有读者留言:“去年在南方,我家屋檐下的燕子巢里,也发现了类似的秸秆碎屑!”
李娟看着屋檐下忙碌的燕子,忽然觉得:望云乡的“向阳”精神,就像这燕子衔泥,被一代代人、甚至一只只鸟,带到了更广阔的天地,在不同的屋檐下,筑成了相似的、温暖的巢。她眼角的痣,在春日的柔光里,像巢边一颗亮闪闪的露珠。
第七十二集:春分的“种子祭”
春分,望云乡举行了第一届“种子祭”。村民们穿着传统服饰,捧着装满花籽的陶碗,在周明远的墓碑前轻轻撒下。李娟念着祈福的歌谣,孩子们把画着向日葵的风筝放上天,新支书则用无人机航拍,记录下这庄重又充满希望的时刻。
阿木的视频再次打来,他举着山里刚播下的种子:“李娟阿姨,我们这里也在撒种!”镜头里,山娃们的笑脸与望云乡的花田重叠,像两团遥相呼应的火。
仪式结束后,李娟站在花田边,看着新翻的泥土与飞舞的纸鸢,忽然对身边的陈阳说:“周书记当年撒下的,不只是向日葵籽,更是让我们相信‘能让土地开花’的勇气。”陈阳点点头,目光望向远处——那里,新的花籽正埋在土里,等待一场春雨,就能把整个望云乡,再次变成金色的海洋。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