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集:夏初的“花田电台”
小满刚至,望云乡的“花田电台”正式开播。李娟带着孩子们,把向日葵生长的声音、溪水流动的声音、蝉鸣鸟叫的声音录下来,混着村民讲的故事,做成广播节目。
阿木成了“远方特约主播”,每周用手机发来一段山里的声音:“今天给大家听,山里的向日葵在风里摇晃的声音……”新支书把电台接入网络,很快有网友留言:“听着花田的声音,加班都没那么累了。”
夏夜,李娟坐在花田边,听着电台里传出的、自己和孩子们的笑声,忽然觉得周明远种下的,不仅是看得见的花,更是能被听见、被感知的“精神花田”——它让忙碌的人能停下来,听听土地的心跳,也让远方的人,能借着声音,触摸到望云乡的温度。
第八十六集:老磨坊的“花浆纸”
芒种,望云乡的老磨坊重新转动。李娟和老人们一起,把向日葵秸秆泡软、捣碎,混着构树皮,做成“花浆纸”。孩子们围着看纸浆在竹帘上沉淀,好奇地问:“这纸能画出向日葵吗?”
第一批“花浆纸”晒干后,带着植物纤维的粗糙质感,却泛着自然的暖黄。李娟用它给阿木写信,字里行间洇着秸秆的纹理,像把望云乡的草木气息,都封进了信封。阿木收到信,兴奋地拍给李娟看:“纸摸起来沙沙的,像花田的皮肤!”
老磨坊的石磨悠悠转着,纸浆在竹帘上一层层沉淀,像望云乡的时光,被耐心地、缓慢地,制成了能书写故事的载体。李娟知道,有些东西越是“旧”,越能承载“新”的梦——就像老磨坊磨出的不仅是纸浆,更是望云乡与外界,关于“自然与创造”的对话。
第八十七集:夏夜的“萤火虫花田”
大暑夜,望云乡的花田飞满萤火虫。李娟带着孩子们,用透明玻璃瓶捉了几只,放进扎着向日葵花的竹笼,做成“萤火灯”。新支书则用无人机,拍下花田与萤火交织的画面,像把银河撒进了金色的海洋。
城里来的游客躺在花田里,看着流萤与花影重叠,惊叹:“这是童话里才有的场景!”小满把萤火灯举得高高的:“萤火虫是花田的星星,给夜里的花照亮呢。”
夜深了,萤火虫渐渐散去,花田重归寂静。李娟望着漆黑的花田,忽然觉得周明远说的“希望”,有时就像这夏夜的萤火,微小、易逝,却能在最暗的夜里,给人关于“光”的确信——只要记得曾被照亮,就有勇气等待下一次闪烁。
第八十八集:秋汛的“花田堤坝”
秋分前夕,一场秋汛突如其来。陈阳带着村民们加固花田的排水渠,李娟则组织孩子们,在花田边缘堆起用向日葵秸秆捆成的“花堤”。“这些秸秆能挡住水吗?”小满看着单薄的“花堤”,有些担忧。
陈阳拍着秸秆堆笑:“它们看着轻,却能留住泥土,就像周爷爷当年,用信念挡住了多少困难。”秋汛来临时,“花堤”果然起了作用,秸秆间的空隙留住了淤泥,也减缓了水流。雨停后,花堤上竟长出了新的嫩芽——是秸秆里残留的花籽,借着水汽发了芽。
李娟看着“花堤”上的新芽,忽然明白:望云乡的“守护”从不是强硬的对抗,而是像这“花堤”一样,用柔软的、生长的力量,与自然共处。周明远种下的向日葵,教会他们的不仅是“向阳”,更是“如何在困境里,用生命的韧性,为希望留出缝隙”。她眼角的痣,在雨后的晴空下亮着,像花堤上新芽的第一缕光,微小,却足以燎原。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