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大暑流金
七月流火,菊花基因库建设遇上难题。施工队在地下三米处挖出宋代陶窑遗址,工程被迫暂停。王学花顶着烈日勘察现场,发现碎瓷片上的缠枝菊纹与曾祖父画谱如出一辙。
“这是活证据!”她连夜拓印纹样,张文杰则联系省考古所。专家们赶来后惊叹不已,确认这是专供宫廷的菊花釉陶窑址。央视《国宝档案》栏目组闻讯而至,镜头前王学花捧起陶片:“我们的菊花文化,比史书记载的还要早三百年。”
深夜整理标本时,张文杰发现她笔记本里的秘密——每页边缘都画着小小的菊花日记。在“大暑”这页,她画了株垂头的菊苗,旁边注着:“移植第十日,文杰返省城。菊苗蔫了,浇三遍水仍无起色。”
《菊香岁月》第十五集:立秋知味
基因库复工当天,王学花收到国际园艺学会的邀请函。看着全英文的会议通知,她第一次露出怯意:“我只会说清河土话...”
张文杰翻出她早年写的《菊病防治歌诀》:“你把菊花炭疽病编成顺口溜,连老农都能记住。学术会议要的就是这种真知灼见。”他陪她将论文改写成中英对照的韵文,又借来学校语音室练习发音。
临行前夜,王学花在地窖发现惊喜:去年酿的菊酒已变成琥珀色,开坛时满室生香。她舀了一壶带给张文杰,酒液在玻璃杯里荡漾,映着两人鬓角初生的白发。
《菊香岁月》第十六集:白露为霜
荷兰的会议大厅里,王学花穿着改良的菊花纹旗袍登场。当她用带着乡音的英语念出“菊花耐寒的基因密码,藏在农谚‘春分栽菊,霜降看花’里”,会场响起热烈掌声。
此时清河镇正值深夜,张文杰守在电话旁等待。越洋电话接通时,他听见她激动的声音:“组委会说我们的古菊基因是‘植物界的甲骨文’!”背景音里还有外国学者的赞叹。
庆功宴上,王学花将奖杯照片彩信发给张文杰。照片角落,她手腕上戴着的正是他当年送的菊花编绳——褪色的红绳与金杯相映,跨越二十年的时光在此刻交汇。
《菊香岁月》第十七集:秋分桂香
基因库落成典礼上,王学花却不见了踪影。张文杰在后山找到她时,她正对着一座荒坟焚香。墓碑刻着“先妣梅清荷之墓”,坟头盛开着罕见的双色菊。
“今天是我娘忌日。”她抚摸着墓碑,“她临终前说,菊花的魂不在花瓣里,在种花人手上。”秋风卷起纸灰,那些散落在田埂、书页、信笺里的岁月,忽然都有了归宿。
当晚镇里摆长街宴,王学花被菊农们推上主位。酒过三巡,老支书突然拿出个红布包:“当年你娘留下的,说等你把菊花种出大名堂再给。”里面是本《菊谱全图》,扉页写着:“赠小女学花:菊如人,贵在风骨。”
《菊香岁月》第十八集:寒露惊秋
寒露这天,张文杰接到调令:出版社委派他常驻清河文化站。收拾行李时,他找出个铁盒,里面装着王学花这些年的来信。最早那封是1998年的明信片,背面印着省城菊展照片,正面却写着:“清河野菊开得正好。”
新任镇长来谈旅游开发,王学花端出菊花茶:“我们要做活态传承,不是标本展览。”她推开窗户,指着劳作的菊农说:“看,真正的文化在他们手上。”
夕阳西下时,张文杰在基因库发现新培育的“同心菊”——双色花瓣自然交织,正是用“文心菊”与“玉翎管”杂交而成。技术员笑着说:“王老师说这菊就像...”
“就像风雨同舟。”两人异口同声,继而相视而笑。
《菊香岁月》第十九集:霜降菊艳
首届国际菊花文化节开幕,清河镇涌来八方宾客。王学花在主题展区设置“时光长廊”,从宋代陶片到基因图谱,完整呈现菊花文化脉络。韩国学者指着“同心菊”问命名缘由,她望向展台前的张文杰:“有些花,要经霜才艳。”
闭幕晚宴上,张文杰被推上舞台。他解开衬衫纽扣,露出贴身穿着的手工菊花纹衬衫——正是王学花用祖母留下的布头缝制的。满场掌声中,他对着话筒哽咽:“我用了二十年才明白,故乡的月光永远照在归途上。”
月光如水银泻地,他们漫步在菊田埂上。王学花忽然蹲下身,扒开泥土露出块青石碑,上面刻着梅知秋的诗句:“种菊不求颜色好,留与秋风共白头。”
《菊香岁月》第二十集:立冬暖阳
立冬清晨,张文杰接到北京获奖通知。他平静地回复邮件:“荣誉属于清河镇的所有种菊人。”转身加入修缮古窑的队伍。
地窖里新启的菊酒飘香,王学花在酒坛系上红绸,忽然听见院门响动。张文杰抱着刚修复的宋代菊纹陶盆走进来,盆里栽着新育的“岁寒心”菊苗。
“考古队说,这陶盆原本是一对。”他拂去泥土,露出盆底的并蒂菊纹。窗外飘起初雪,陶盆里的菊苗却绽出嫩黄的花苞。
炉火噼啪作响,他们翻阅着新编的《清河菊谱》。在“冬菊”章节的留白处,张文杰提笔画下环抱的并蒂菊,王学花在旁边添注:“经霜愈艳,遇雪尤清。”
雪光映着书页,那些藏在菊花根须里的故事,正静静等待下一个春天。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