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盟十三大·代表风采 | 谢素原:坚定走好自立自强、守正创新之路

来源:中国民主同盟    作者:中国民主同盟        发布时间:2022-12-21    

民盟十三大·代表风采

 

 

 

 

图片

“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这让以文化、教育、科技为主界别的民盟组织,从事科教工作的我振奋不已。作为民盟厦门市委主委,要与广大盟员一道撸起袖子加油干,充分发挥界别优势,围绕加快教育现代化、推进高等教育发展、加强创新体系建设等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重大问题,深入调研,积极建言。作为一名科教工作者,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坚持科技自立自强、守正创新,全身心投入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工作,努力创造更多的引领成果。”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民盟福建省委副主委、民盟厦门市委主委、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素原在接受人民政协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潜心研究,当好科研难题的“解题人”

面对科研难题,谢素原表示“做科研不能浮躁,不去追热点,不去羡慕别人,认定了就要做到十年、二十年,甚至一辈子的专注。”“1988年从福建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毕业,1991年获得昆明贵金属研究所硕士学位,1999年获得厦门大学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2003年至2005年在美国克莱姆森大学从事访问研究,2004年担任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2005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7年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6年入选第二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202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谢素原在团簇化学领域潜心研究近30年,从发现“张力释放”和“局域芳香化”原理来稳定新型富勒烯到发明多段燃烧合成法大规模制备多种富勒烯及其衍生物,他一直在突破富勒烯研究的“舒适圈”,向着团簇科学与技术的远方“无人区”迈进。

富勒烯作为一类重要的碳团簇自从1985年被发现后,曾经历一波又一波的研究热潮。但随着研究的深入,一些重要的科学难题相继出现,世界上许多研究小组因这些难题而纷纷退出,使富勒烯的研究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降温。而谢素原在这一时期进入到富勒烯领域,面对遗留在富勒烯科学中的重要难题,他通过持之以恒的研究,解决了新型富勒烯稳定化的重要难题,实现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富勒烯(氯化物或氢化物)的合成。谢素原围绕具有相邻五元环的新型富勒烯合成的整体成果进入国际领先行列,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次(分别为第一和第三完成人)。迄今发表的论文中,有十余篇发表在Science及其子刊(3)和Nature子刊(8)。同时,他还延伸了富勒烯宏量合成与分离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基础,实现了富勒烯工业化生产,为推动富勒烯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图片
投身民盟,当好厦盟“当家人”

谢素原1996年考入厦门大学后,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时任民盟厦门市委主委的郑兰荪教授,并经他介绍于199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投身于民盟事业,在2022年1月4日召开的民盟厦门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民盟厦门市委主任委员。身为厦门民盟的“当家人”,谈起盟务工作,他在11月2日召开的“厦门市党外人士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座谈会暨中共二十大精神宣讲会”上表示,要引领厦门全体盟员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始终保持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团结奋斗的政治本色,把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按照中共二十大对统一战线、多党合作事业提出的新要求,紧扣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凝聚广泛共识,切实履职尽责。

一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厦门民盟各项工作得以有序开展,稳步推进,班子建设坚强有力,盟员队伍扎实稳定,基层组织充满活力,作用发挥更加充分。组织建设上,坚持组织发展基本方针和基本原则,以班子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人才强盟”战略。截至2021年12月,厦门民盟2350名盟员中,有副高级职称以上802人、硕士及以上497人,平均年龄53.39岁,发展代表性人士212人。参政议政上,秉承“奔走国是、关注民生”优良传统,积极调动基层组织和盟员积极性,‍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及民生热点、难点问题,深入调研,积极建言,取得了新成绩。截至日前,完成各类课题调研文章132篇,报送社情民意信息580篇,参加政党协商会议和市政协专题协商议政会8次、提交建言43篇,多篇协商、信息建言获得了党委、政府、政协和上级盟组织的采用或领导批示。社会服务上,打造“同心惠农”服务品牌,持续举办“聚爱助学”活动,慎终如始助力全市疫情防控工作,连续多年与特殊教育学校、博林学校开展共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活动,拓展了社会服务宽度,擦亮了社会服务品牌。

图片
满腔真情,当好学生的“引路人”

“年轻人不能总想着研究能够使自己获什么利,而是要从科学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解决问题。”谢素原说:“能为科学事业做一点贡献,这才是最重要的。”现在,谢素原团队已实现从实验室级别的小规模制备、产品中试的扩大生产到富勒烯工业化的宏量合成的转变。一路走来,谢素原始终坚守科教初心,既坚持真理,又低调温和。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师者。

多年来,在谢素原办公桌前贴着三大张备忘录,其中一张详细记录着课题团队每周组会的时间地点,地点涵括了思明、漳州和翔安三个校区。“组会对于课题组来说很平常却又很重要,我可以通过组会了解学生的科研动态,同学们也可以在组会中相互学习交流,开拓思路,碰撞出创新火花。”例行的组会,在谢素原眼里是科研团队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不论工作多么繁重,他长期奔波于各校区之间,挤出时间参加组会。他要求团队每一位成员必须敬畏科学,以严谨的态度面对科研工作。“每次实验 、每篇论文都要精益求精,止于至善”,回忆起当年,谢素原的学生,现在同为化学化工学院的谭元植教授深有感触,“我的第一篇论文从完成初稿、投稿到见刊,前前后后修改了近百稿,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每一次修改稿件,谢老师总会把我叫到身旁,逐字逐句说明修改的理由。”他了解每位学生的科研进展和生活情况,一有空就和学生“约饭”,一起谈学习、聊家常;毕业后的学生回学校第一件事就是来卢嘉锡楼找他,而他只要出差地有学生,他也每每约上见个面聊下近况。

图片

科研中的每一次实验,盟务中的每一项工作,教学中的每一堂课,在谢素原眼中,唯有那远方的高山才是他唯一的目标,始终保持“攀登者”的姿态不断求索、不断前进。他说:“勇担国家使命和时代责任,牢记‘国家队’‘国家人’身份,既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更要面向国家需求,努力将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供稿:福建民盟)

 

责任编辑:中国民主同盟
首页 | 资讯 | 品牌 | 科技 | 财经 | 教育 | 动态 | 市场 | 文学 | 视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