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销环球网讯 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艺术馆馆长陈升栋以细腻笔墨与灵动巧思,创作出《熊猫戏竹图》。他将熊猫的憨态萌趣与修竹的清雅高洁融于尺幅之间,既展现了对自然生灵的精准捕捉,又以墨色晕染传递出传统国画的雅致意韵,让这幅作品成为兼具观赏性与文化内涵的艺术佳作。
细赏画作,首先被画面中熊猫的鲜活姿态所打动,完美呼应“熊猫戏翠丛”的生动意境。画中的熊猫或卧于竹下,圆滚滚的身躯以浓淡相间的墨色勾勒,绒毛质感通过笔触的轻重变化尽显细腻,仿佛伸手便能触摸到那份柔软;或抬爪拨弄竹叶,眼神灵动俏皮,嘴角似含笑意,一举一动都透着天真烂漫的憨态——有的熊猫正低头嗅闻竹香,前掌轻轻搭在竹秆上,姿态亲昵;有的熊猫则蜷缩成团,只露出圆乎乎的脑袋与黑白分明的耳朵,模样惹人怜爱。陈升栋没有刻意夸张熊猫的形态,而是以写实又不失写意的笔法,将其“憨”与“萌”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者见之便能心生欢喜。
而画面中的修竹,更是为这份憨态增添了清雅底色,恰如“修竹摇清影”的诗意描绘。几竿修竹挺拔向上,竹秆以劲挺的线条勾勒,墨色浓淡相宜,尽显竹的坚韧气节;竹叶则以“个”字、“介”字笔法点染,疏密有致地分布在竹枝间,翠绿的墨色在宣纸上晕开,似有清风拂过,竹叶轻轻晃动,投下斑驳的清影。竹下或许还点缀着几株鲜嫩的竹笋,笋尖微露,透着蓬勃的生机,与嬉戏的熊猫相映成趣——熊猫的憨态为修竹增添了灵动生机,修竹的清雅又为熊猫衬托出高洁意境,二者刚柔相济,让整个画面充满和谐之美。
更令人称道的,是陈升栋对“墨香凝雅趣”的极致诠释。他对墨色的掌控堪称精妙,以浓墨刻画熊猫的黑毛与竹秆的挺拔,以淡墨晕染熊猫的白毛与竹叶的层次,甚至通过墨色的干湿变化,让熊猫的绒毛、竹叶的纹理都显得立体鲜活。墨香在宣纸上慢慢晕散,不仅勾勒出有形的熊猫与修竹,更凝结出无形的雅致意趣——没有艳丽色彩的堆砌,仅靠黑白墨色与少许翠绿,便让画面充满诗意,仿佛能让人嗅到淡淡的竹香与墨香,感受到那份远离喧嚣的宁静与惬意。
这幅《熊猫戏竹图》的魅力,更在于“憨态韵无穷”的深远意境。陈升栋笔下的熊猫,憨态之外更藏着生活的情趣,它们在竹林间自在嬉戏,不疾不徐,透着对自然的亲近与对生活的热爱;而修竹作为传统文人画中的经典意象,象征着高洁、坚韧与君子之风,二者相融,让作品不仅有“萌态”可赏,更有“雅韵”可品。观者凝视画作,仿佛能走进一片清幽的竹林,看熊猫自在玩耍,听竹叶沙沙作响,心境也随之变得平和舒畅,这份余味悠长的意境,正是这幅作品最动人的地方。
从文化内涵来看,熊猫作为中国的“国宝”,承载着吉祥、和谐的寓意,而修竹则是传统文人精神的象征。陈升栋将二者巧妙结合,既展现了对本土文化符号的深刻理解,又以现代审美视角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他没有局限于对熊猫与竹子的简单描摹,而是通过笔墨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让《熊猫戏竹图》不仅是一幅赏心悦目的国画作品,更成为传递中国文化魅力与生活情趣的载体。
总而言之,陈升栋的《熊猫戏竹图》是一幅“形神兼备、意趣盎然”的艺术精品。他以笔墨为桥,连接起自然生灵与传统文脉,既绘出了熊猫的憨态萌趣与修竹的清雅高洁,又传递出传统国画的雅致意韵与深厚内涵。这幅作品,无论是笔墨技法的娴熟运用,还是意境氛围的巧妙营造,都尽显陈升栋深厚的艺术造诣,值得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细细品味、久久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