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发展工程,更是基层治理水平提升、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工程。自全面启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以来,新城镇坚持把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载体,按照“党建引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多元共建、建管并重”的原则,持续推进提升改造工作走深走实,有效提升了服务群众的能力水平,进一步提高了社区群众的幸福感与满意度。
“菜单式”改造 让党群服务中心大变样
“我爱跳舞,也认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姐妹们,可以在小区里面放音乐跳舞又打扰其他人休息,那阵子我们是天天盼着咱社区能建个活动室!”澜和湾社区居民孔阿姨刚搬到澜和湾小区时,周围没有什么活动场地,像她这样爱好运动、喜欢跳广场舞的居民还有很多。当时,澜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正要进行提升改造,为此新城镇相关工作人员将居民的“诉求”都列在了改造项目中。
在改造前期,澜和湾社区多次利用组织居民开展各项活动的机会对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进行问需、倾听群众心声。针对在问需活动中收集的民情民意,澜和湾社区的工作人员把百姓的心声都记录在本子上,上报给上级部门一起研究探讨。截至今年7月,澜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提升改造民心工程建设成果显著,党群服务中心入口处修建残疾人坡道、新增三连排座椅、图书架、儿童娱乐设施……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了党群服务中心的各个功能室建设。
从政府“送餐”到居民“点菜”,新城镇真正做到改造前问需于民,改造中问计于民,改造后问效于民,让居民们喜笑颜开,纷纷发自内心竖起了大拇指。
澜和湾社区的工作人员说,下一步,他们还将在党群服务中心配备投影仪、户外彩色电子屏、拉杆式音箱、话筒、录像机等电子设施配备,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平台建设、“我为群众办实事”等活动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各项文体娱乐活动,进一步丰富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建设 筑牢为民服务阵地
在澜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改造的同时,新城镇的另一个党群服务中心——源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提升改造项目也在进行着。该党群服务中心的提升改造是集“六室六站两栏两校一苑一家园”,涵盖党建、综合治理、服务窗口于一体的民心工程。
在源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除悬挂统一的标识外,功能设置上均具备服务大厅、文体活动室、多功能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场所。中心发动辖区党组织、群团、社会组织、辖区企业、党员、志愿者广泛参与,架起社企共建的桥梁,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注重实效的原则,通过丰富平台内容,共享党建资源,共同为民服务,推动社区公共事业暨支部联建、文化活动、帮扶助困、便民服务、社区拼团、邻里集市等全面协调发展;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凝聚群众、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具体实践,最大限度满足居民群众的实际需要,着力提供点对点、菜单式服务,真正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零距离模式。
另外,源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大健康”服务送到家门口。由中国人寿和“慧医谷”(慧医谷“利他服务进社区”项目)合作的“健康小屋”作为滨海新区的首批项目,在一年前进驻了源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项目通过健康管家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让健康管家走到社区居民身边,为居民提供中医健康咨询、健康信息采集、健康评估、养生调养等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务。“健康小屋”成立一年来,服务居民超过3000人次。在健康检测的同时,辖区居民还可跟随指导老师练习健身气功、八段锦、太极拳、健身操舞、教学手工编织等,从不同层面提升身体素质和幸福指数。
源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通过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引领社区居民为和谐社区建设献计献策,努力打造五星级社区。搭建“1+N”平台,按照一居一品组建了“绿马甲健康小分队”,充分利用和整合社区及社会资源,成立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队,服务涵盖理论宣讲、社区志愿、心灵驿站、文化体育、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等,为广大党员群众提供党员教育、民政残联、劳动保障、计划生育、文教卫体、信访、维稳、司法等服务,真正做到凝聚共识、凝聚人气、凝聚心力、共谋发展。
为响应国家号召,助力新城镇2022年乡村振兴发展,源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还协同“健康小屋”承办了新城镇关爱退役军人协会联合组织的“关爱退役军人身心健康、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动员活动,从健康惠民方面迈开了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第一步,同时坚持以民为本,服务为先,传播大健康理念、打造“大健康”社区。
在源和湾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居民通过参与各项活动,提升了文明素质,增强了公益活动参与意愿,同时还涌现了一大批志愿者。在疫情防控期间,社区志愿者不惧酷暑严寒,活跃在卡口执勤、入户动员、流动宣传、维持秩序、张贴通知等地方。他们不畏艰难,留下了一个个不平凡的暖心故事和动人瞬间。
新城镇工作人员说,新城镇镇域内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始终以居民需求为导向,通堵点、解难点、治痛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不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让社区治理落实在楼院、落实在家庭,群众才能满意、社区才能更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