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集:小暑保墒
七月小暑,热浪裹着蝉鸣席卷清河镇,菊田的土壤晒得发裂。王学花凌晨五点就带着水管去浇地,采用“滴灌法”沿着菊株根部缓慢渗水:“这是曾祖父笔记里写的‘保墒诀窍’,既能让根喝饱水,又不会让土表板结。”
陈嘉仪蹲在试验田,给“南韵文心菊”覆盖碎秸秆,额角的汗滴落在叶片上:“新加坡的热天比这还厉害,我加了椰糠在秸秆里,保水效果能翻倍。”林晓的直播镜头紧跟两人,网友看着田间忙碌的身影,有人留言“想寄冰镇西瓜”,还有人提议“开发菊花味的清凉饮品”,倒让王学花有了新想法。
傍晚,张文杰从县里带回检测报告——“同心菊”种苗在台湾的存活率达95%。他刚把好消息说出口,就见王学花捧着玻璃罐走来,里面装着菊花冰糖水:“按你说的,用新采的白菊花煮的,尝尝能不能当文创产品卖。”两人坐在树荫下,就着清甜的汁水讨论“菊花饮品开发计划”,晚风掠过,带走了满身暑气。
第三十七集:大暑育种
大暑这天,温度突破38℃,王学花却把自己关在育苗棚里——要赶在雨季前培育“抗涝菊种”。她按照梅知秋的“温汤浸种法”,将种子放在55℃的温水里浸泡,陈嘉仪在旁记录水温变化:“每两分钟降1℃,降到30℃就捞出来,这样能杀死种子里的病菌。”
棚外突然下起暴雨,林晓冒雨跑去菊田查看排水情况,直播镜头里满是晃动的雨帘:“大家看,咱们之前挖的排水沟起作用了,菊株没被淹!”网友纷纷点赞“提前准备太重要”,还有种植户请教排水沟的挖掘深度,林晓干脆把张文杰拉进镜头,让他详细讲解“坡地排水设计”。
雨停后,育苗棚的种子终于冒芽。王学花小心地把幼苗移进营养钵,张文杰递来新打印的“生长追踪表”:“省农科院刚才来电,‘国家级菊种资源库’的申报通过了!”这句话让棚里瞬间热闹起来,陈嘉仪抱着幼苗欢呼,林晓则立刻开启直播,把好消息告诉所有关注菊花的网友。
第三十八集:立秋剪枝
八月立秋,暑气渐消,菊株开始疯长枝条。王学花拿着剪刀在菊田示范“疏枝”:“每株只留3-4根主枝,把侧枝剪掉,养分才能集中供给花苞。”陈嘉仪跟着学剪枝,却总舍不得下手,王学花笑着打趣:“这就跟给菊花‘减肥’一样,瘦下来才能开得更艳。”
张文杰带着工人搭建“菊花文创工坊”,木工师傅正在做陈列架,要摆放菊花书签、菊花香包。他拿着设计图来找王学花:“按你说的,留了一面‘故事墙’,游客可以把自己的菊故事写在便利贴上贴上去。”两人站在工坊里,想象着未来满是菊香的场景,眼里满是期待。
林晓的直播迎来“百万粉丝”庆典,她特意在镜头前展示粉丝寄来的“菊周边”——有菊花图案的手帕,有绣着“菊香”的抱枕,还有小朋友画的菊花漫画。“这些都会放进‘菊忆馆’,”林晓转向王学花,“王老师,咱们下周办个‘粉丝菊友会’吧?”王学花点头应下,心里想着,菊花早已不止是植物,更是连接人心的纽带。
第三十九集:处暑观色
处暑时节,菊田渐渐染上色彩——“南韵文心菊”的花瓣开始显色,金辉色的底色上慢慢晕开墨紫纹路,陈嘉仪每天都去拍照记录:“今天的紫色比昨天深了一点,再过十天就能完全绽放。”
台湾客商带着团队来访,专门考察“同心菊”的开花情况。在菊田边,张文杰打开“数字菊谱”,展示种苗从培育到开花的全程数据:“你们看,通过精准控温,花期比预计提前了五天。”客商看着盛放的“同心菊”,当即决定追加二十万株的订单:“要赶在台湾的‘秋菊展’前运过去。”
王学花则忙着筹备“国家级菊种资源库”的挂牌仪式,她把梅知秋的笔记、老照片都整理出来,要在资源库里设“历史展区”。夜里,她和张文杰在资源库加班,灯光下,两人一起擦拭展柜里的菊花标本,忽然听到窗外传来熟悉的歌声——是村民在唱新编的《菊香谣》,歌声里满是对清河镇菊花未来的期盼。
第四十集:白露收菊
九月白露,清河镇的菊花迎来盛产期。清晨的菊田裹着薄雾,王学花带着村民和游客一起采菊,指尖轻捏花茎旋转,一朵完整的菊花就摘了下来:“采花要在露水没干前,这样花瓣更鲜嫩,做花茶、入药材都好。”
“菊花文创工坊”里,陈嘉仪教大家做菊花香包,用的是刚采的干菊花和薰衣草混合;林晓的直播变成“采菊体验课”,镜头里,小朋友踮着脚摘花,老人坐在田埂上择花,满屏都是温馨的画面。张文杰则忙着对接物流,将新鲜菊花、菊花制品发往全国各地,还有一部分要寄去新加坡和台湾。
傍晚,“国家级菊种资源库”的挂牌仪式如期举行。当红色幕布落下,“中国清河镇菊花基因资源库”的牌子在夕阳下格外醒目。王学花站在牌子前,手里捧着梅知秋的笔记,忽然觉得,曾祖父当年种下的菊花,如今早已在清河镇扎根、开花,还顺着风,飘向了更远的地方。张文杰走到她身边,轻轻握住她的手,两人望着眼前的菊田与人群,知道关于菊花的故事,还会继续写下去。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