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新地标登场:陈升栋艺术馆布展全景,不止于画的文化盛宴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营销环球网        发布时间:2025-08-06    浏览量:999+

当鸣沙山的落日为莫高窟镀上金边,当党河水静静流淌过戈壁滩,敦煌的土地上正崛起一座新的文化地标——陈升栋艺术馆。这座以国家一级美术师命名的艺术殿堂,将于2025年8月8日上午10点正式启幕,而提前探馆可见,50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早已不止于画作的陈列,更藏着一场关于敦煌过去与未来的对话。

 3c1a5b455eeaea5f569e6d1697112080_1754365581449807.png

建筑里的敦煌密码:从外观到细节的文化呼应

 

远远望去,艺术馆的建筑轮廓便透着与敦煌的血脉相连。屋顶采用仿洞窟穹顶的弧形设计,以钢结构支撑起层层叠叠的“藻井”纹路,阳光透过特制玻璃天窗洒落时,墙面会浮现类似壁画褪色后的斑驳光影,仿佛将莫高窟的岁月痕迹搬进了现代建筑。入口处的门廊更藏巧思:六根立柱复刻了敦煌唐代建筑的“束腰”样式,柱身浮雕取材自壁画中的缠枝纹与卷草纹,工匠特意保留了部分刻意做旧的凿痕,让现代工艺与千年古意自然衔接。

 微信图片_20250805114146.png

步入馆内,地面铺装的石材暗藏玄机——采用敦煌本地出产的黄砂岩切割拼接,石板上用激光雕刻出丝绸之路的路线图,从长安到西域的重要城邦以凹陷纹路标记,脚踩其上,仿佛沿着古人的足迹走进艺术现场。中央大厅的旋转楼梯扶手,缠绕着铜制的“飞天飘带”雕塑,每一段曲线都源自陈升栋画作中飞天的动态提取,随着楼梯盘旋上升,宛如一串从画中延伸出的艺术符号,指引着观众走向不同展区。

 

展厅里的多维体验:不止于看的艺术互动

 

5000平方米的展厅被划分为“溯源”“焕新”“共生”三大主题区,1314幅陈升栋十年心血之作在此各得其所,却又不止于静态陈列。“溯源区”里,传统题材画作与敦煌文物复刻品并肩而立:一幅工笔描绘的《丝路商旅图》旁,摆放着按1:1复刻的唐代骆驼俑与商旅行囊,颜料细节与画作中驼队的色彩相互呼应;墙角的展柜里,陈列着陈升栋临摹壁画时使用的工具——磨损的狼毫笔、凝固着矿物颜料的调色盘,旁边的屏幕正播放他在莫高窟洞窟内写生的影像,让观众看见画作背后的创作肌理。

 微信图片_20250805114158.png

“焕新区”则打破了艺术与观众的距离。这里的百米飞天长卷不再局限于墙面,部分段落采用透明画布叠加投影技术,观众站在特定位置,身影会被捕捉进画面,与画中飞天形成虚实交织的互动;旁边的“数字临摹台”上,轻触屏幕即可调取陈升栋画作的线稿,用电子笔临摹时,系统会自动比对壁画原作的笔触特点,给出“像不像”的趣味评分。而在“共生区”,红色革命题材作品被置于特殊展柜中,柜内嵌入的智能灯箱会随观众靠近渐次亮起,照亮画作旁的历史照片与文字注解,让笔墨间的峥嵘岁月有了更具体的时代语境。

 

启幕日的特别安排:一场流动的文化盛宴

 

8月8日的开幕式,早已不止于剪彩仪式的简单流程。艺术馆门前的广场将化身“丝路市集”,非遗传承人会现场演示敦煌剪纸、彩塑制作技艺,观众可亲手体验用本地陶土捏制小飞天;馆内的“敦煌书房”将首发陈升栋的《心归敦煌创作札记》,书中收录了他十年创作的草图、颜料配方笔记,甚至包括与敦煌研究院专家的往来书信,翻开书页,便如走进艺术家的创作现场。

 微信图片_20250805114221.png

最令人期待的是“夜游艺术馆”环节。当日落之后,展厅灯光会切换为“洞窟模式”,幽暗的光线中,画作旁的导览屏会投射出类似手电筒光束的光圈,配合语音解说,重现敦煌研究院专家洞窟考察的场景;中央大厅的穹顶则会亮起动态星图,与地面的丝路路线图呼应,让人在夜色中感受“天地大美”的敦煌意境。

 微信图片_20250805114237.png

这座新地标的崛起,或许正是敦煌文化生命力的最好证明——它不止于一座存放画作的建筑,更是一个让古老文明与当代人对话的空间。8月8日,当第一缕阳光照进陈升栋艺术馆的天窗,等待开启的,不仅是1314幅画作的面纱,更是敦煌文化在新时代的又一次绽放。


责任编辑:营销环球网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