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集:推介会上的光芒
市里的文旅推介会现场,灯光璀璨。李娟站在台上,手里握着发言稿,目光扫过台下,在看到周明远时,心里莫名安定下来。
她深吸一口气,开始讲述青溪县的文旅规划,从望云乡的向日葵民宿,到非遗剪纸的传承计划,每一个字都带着底气。讲到动情处,她提起了望云乡的老故事——那个关于杂货铺、碎花伞和烫伤膏的回忆,没有指名道姓,却让台下的周明远眼眶微热。
“我们想让游客不止看到风景,更能触摸到土地里的温度。”李娟的声音清亮,“就像十年前一把递过来的伞,能暖透整个雨天。”
掌声雷动时,周明远带头鼓着掌,看着台上从容自信的李娟,恍惚间又看到了那个递伞的小姑娘。只是如今,她已经能独当一面,把当年感受到的温暖,变成照亮更多人的光。
会后,周明远走到她身边,递过一瓶水:“讲得很好,比培训时更有灵气了。”
李娟接过水,指尖碰到瓶身的凉意,脸颊微红:“是望云乡的故事本身就动人。”
“也是你讲得好。”周明远笑了,“下一步,非遗兴趣班要好好办,我等着看孩子们剪出第一朵向日葵。”
第十四集:剪纸里的传承
望云乡的非遗兴趣班开课时,李娟特意请了周明远来揭牌。
教室里,十几个孩子围坐在长桌旁,手里握着红纸和剪刀,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剪纸传承人张奶奶。张奶奶拿起一张红纸,三剪两剪就剪出一朵向日葵,引得孩子们一阵欢呼。
周明远看着李娟蹲在一个小女孩身边,手把手教她握剪刀的姿势,耐心得像当年在杂货铺教她做题的自己。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她发间,眼角的痣在光里闪着柔和的光。
“当年你总在柜台后写作业,现在成了教别人的人了。”周明远走过去,轻声说。
李娟抬头笑了:“张奶奶说,剪纸要先学走直线,就像做事,得一步一步来。”
“说得好。”周明远看着墙上贴满的向日葵剪纸,“这些孩子里,说不定将来就有第二个‘李娟’。”
正说着,那个被李娟教过的小女孩举着剪歪的向日葵跑过来,递到周明远面前:“爷爷,送给你!”
周明远接过剪纸,郑重地说:“谢谢,这是我收到最好的礼物。”
第十五集:伞下的接力
秋雨连绵的一天,李娟去市里汇报工作,走出市委大楼时,才发现忘了带伞。正当她站在屋檐下犹豫,一把黑色的雨伞递到了面前。
她抬头,看到周明远的秘书小郑笑着说:“周书记说您可能没带伞,让我给您送下来。”
伞柄上还带着余温,李娟握着伞走进雨里,突然想起十年前那个雨天,自己递出碎花伞的瞬间。原来善意真的会循环,像一场跨越时光的接力。
她回到县里,把伞仔细收好,打算下次见到周明远时还给他。却没想到,没过几天,周明远借着检查防汛工作的名义来了青溪,特意绕到文旅局。
“伞不用还了,”他看着李娟手里的黑伞,“那天看天气预报说要下雨,就想着备一把。你们基层干部跑现场多,总用得上。”
李娟愣了愣,突然明白,有些关心从来不需要刻意,就像当年他跑回宿舍拿烫伤膏一样,自然得像呼吸。
“对了,”周明远像是想起什么,“望云乡的民宿评上了市级示范项目,下周颁奖,你代表县里去领吧。”
第十六集:向日葵的花期
望云乡的向日葵开得最盛的时候,李娟带着民宿的乡亲们在花田里拍宣传片。镜头里,老人们坐在藤椅上晒太阳,孩子们追着蝴蝶跑,剪纸班的孩子们举着自己剪的向日葵,笑得格外灿烂。
李娟举着相机拍照时,手机响了,是周明远发来的消息:【市里的乡村振兴论坛,给你报了名,讲讲青溪的故事。】
她看着消息,抬头望向远处的山。夕阳正慢慢落下,把天空染成一片金红,像极了当年那把碎花伞上的颜色。
这些年,她从那个需要被照顾的小姑娘,长成了能为别人遮风挡雨的干部;而周明远,也从乡镇副书记变成了市委书记,却始终记得当年那个屋檐下的约定。
李娟低头给周明远回消息,指尖在屏幕上敲下:【好。对了书记,望云乡的向日葵可以收籽了,下次您来,给您带点新炒的瓜子。】
发送成功的瞬间,风拂过花田,向日葵的花盘轻轻转动,像是在点头应和。
她知道,时光会带走很多东西,但有些温暖和牵挂,会像向日葵一样,年复一年,在阳光下绽放,永不凋谢。而属于他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