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集:伞还在,人未远
李娟接过文件夹的手指微微发颤,衬衫上的向日葵图案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她抬眼看向周明远,眼角的痣在光线下清晰可见,像终于找到了归宿的星子。
“那把伞……”李娟的声音有些哽咽,“我以为早就丢了。”
周明远想起那把伞被他收在行李箱最底层,跟着他从乡镇到县城,再到市里,搬了三次家都没舍得扔。伞面上的向日葵被岁月磨得有些褪色,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鲜活。
“一直想还给你,”他笑了笑,语气里带着释然,“没想到在这里遇上了。”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档案柜里纸张翻动的轻响。李娟低下头,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文件夹边缘:“其实……我早就认出您了。”
周明远微怔。
“您来检查的前一天,局里发了您的照片通知,”她抬起头,眼里带着些微羞赧,“只是……您现在是市委书记,我怕贸然认亲,会给您添麻烦。”
他看着她眼里的坦诚,心里那点堵着的东西彻底散开了。原来不是错觉,那些重合的细节,都是时光埋下的伏笔。
第六集:杂货铺的回忆
周明远没有多留,临走时说:“下次有机会,聊聊望云乡的事?”
李娟用力点头,看着他的车驶离文旅局大院,突然捂住了脸。十年了,她从那个在杂货铺写作业的小姑娘,长成能独当一面的干部,却总在某个瞬间想起那个给她送烫伤膏的副书记。后来在新闻里看到他的名字和照片,她既惊讶又骄傲,却从没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重逢。
下午,周明远让司机把车开去了望云乡。当年的杂货铺早已不在,五金店也换成了快递点。他站在路边,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街道,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杂货铺的算盘声,和小姑娘笔尖划过纸页的沙沙声。
手机响起,是办公室发来的李娟的详细履历:望云乡出生,大学毕业后先在乡镇工作两年,后调入县文旅局。履历干净得像一张白纸,却每一笔都写着“努力”二字。
周明远收起手机,心里突然生出一个念头——或许,他该请她去市里,看看那把伞。
第七集:向日葵的约定
三天后,李娟接到了市委办公室的电话,说市里要召开文旅工作交流会,邀请她作为青溪县代表发言。
她知道,这是周明远给的机会。准备发言稿的夜里,她想起小时候总趴在杂货铺柜台上,看那个住楼上的“周叔叔”下班回来,有时会给她带颗水果糖,有时会指点她作业本上的错题。那时她觉得,这个戴眼镜的叔叔,比课本里的故事还要温和。
交流会那天,李娟的发言条理清晰,数据详实,赢得了满堂掌声。散会后,周明远叫住她:“晚上有空吗?去我家吃顿便饭,让你阿姨做几个家常菜。”
李娟愣了愣,随即点头:“好。”
周明远的家很朴素,客厅墙上挂着他和妻子的合照。他妻子笑着迎出来:“早听老周说过你,快坐。”
饭桌上,周明远拿出那把碎花伞,放在李娟面前。伞面上的向日葵虽然褪色,却依旧鲜活。“你看,还好好的。”
李娟抚摸着伞面,眼眶突然红了。“当年我妈总说,那个周书记是好人,可惜没来得及道谢。”
“都是小事,”周明远给她夹了一筷子菜,“倒是你,从望云乡到县城,一步步走过来不容易。”
李娟笑了,眼角的痣弯成了月牙:“还好,遇到的都是好人。”
第八集:未完的故事
离开周明远家时,李娟带走了那把伞。夜风拂过,伞面上的向日葵像是在轻轻摇晃。
周明远站在阳台上看着她的背影,妻子走过来靠在他身边:“看你这几天魂不守舍的,原来是在想这个小姑娘。”
“不是小姑娘了,”周明远笑了,“是能独当一面的干部了。”
“她眼角的痣,跟你总提的那个送伞姑娘,对得上?”
“对得上,”他点头,语气里带着欣慰,“手腕上的疤也对得上。”
妻子叹了口气:“缘分这东西,真奇妙。”
几天后,青溪县文旅项目获得了市里的专项资金支持。李娟在电话里向周明远道谢,声音里满是干劲:“书记,我们一定把项目做好,不辜负您的期望。”
“是不辜负青溪的老百姓,”周明远纠正她,“有空多回望云乡看看,那里的变化也很大。”
挂了电话,周明远看着窗外的阳光,想起李娟衬衫上的向日葵,突然觉得,有些故事虽然迟到了十年,却在时光里开出了更温暖的花。而这朵花,才刚刚开始绽放。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