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集:新的接力棒
周明远调去省里后,李娟成了青溪县文旅局的局长。第一次主持全局大会时,她看着台下熟悉的面孔,突然想起周明远当年说的话:“当干部,心里得装着老百姓的事,再小也得当事办。”
散会后,她带着团队去望云乡调研,走在新修的观光步道上,看着村民们在向日葵田里忙碌的身影,掏出手机给周明远发了条消息:【书记,新种子发芽了,比去年的更壮实。】
很快收到回复,只有一张照片——是他办公室窗台上的一盆向日葵,花盆上贴着张便签,写着“青溪寄来的种子”。
李娟笑着把手机揣回兜里,风拂过花海,带来一阵清香。她知道,这根接力棒,自己得握稳了。
第三十集:省里来的考察团
半年后,省里组织的乡村振兴考察团来青溪,带队的正是周明远。
车子开进望云乡时,李娟正在民宿里跟老乡们商量暑期活动。看到周明远从车上下来,她快步迎上去:“书记,您可算来了,孩子们都等着您讲当年的故事呢。”
周明远看着眼前的变化,眼里满是欣慰:民宿的外墙画满了向日葵剪纸,非遗工坊里摆着孩子们的新作,连村口的老槐树都挂着“时光邮局”的牌子,里面塞满了游客写给未来的信。
“比我想象的还好,”他走到“时光邮局”前,拿起一张明信片,上面画着一把碎花伞,落款是“一个被温暖过的游客”。
李娟站在他身边,轻声说:“您看,善意真的会传下去。”
夕阳西下时,考察团的车准备返程。周明远上车前,递给李娟一个笔记本:“这是我当年在望云乡的工作笔记,或许对你有用。”
李娟接过笔记本,封面已经磨得发白,却沉甸甸的。
第三十一集:笔记里的时光
夜里,李娟翻开周明远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记着密密麻麻的字:“3月12日,帮王大爷修水管,他孙女说想要本字典”“5月20日,杂货铺李建国说想搬去县城,得帮他问问孩子上学的事”“7月8日,雨天忘带伞,收到一把碎花伞,得记得还……”
看到“碎花伞”三个字时,李娟的眼眶湿了。原来那些她记在心里的事,他也都一笔一笔记着。
笔记本的最后一页,夹着一张照片——是当年杂货铺的老照片,柜台后站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低头写作业,阳光落在她身上,像镀了层金边。
李娟摸着照片上的自己,突然明白:有些时光,会被两个人同时珍藏,像向日葵的种子,在彼此心里,悄悄发芽。
第三十二集:永不谢幕的故事
年底,青溪县被评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县”。颁奖那天,李娟站在台上,手里捧着奖牌,目光越过人群,仿佛看到了十年前的雨天——那个递出伞的小姑娘,那个接过伞的年轻书记,还有那个永远留在记忆里的杂货铺。
下台后,她给周明远打了个电话,声音里带着笑意:“书记,我们做到了。”
周明远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熟悉的温和:“是青溪的老百姓做到了,是你做到了。”
挂了电话,李娟走到窗边,看着外面飘起的雪花,想起望云乡的向日葵田。虽然此刻一片寂静,但她知道,等明年春天,那里又会开出一片金黄。
就像她和他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却在时光里慢慢生长,成为这片土地上最温暖的底色。
而这故事,永远不会谢幕。因为总有人会带着那把伞的温度,继续走下去,一年,又一年。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