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集:书屋的第一缕晨光
“明远书屋”的木门第一次推开时,沾着晨露的向日葵花瓣正落在窗台上。李娟踮脚把周明远的工作笔记放进玻璃展柜,指尖划过纸页上“望云乡要种满向日葵,让日子都跟着亮堂”的字迹,忽然听见身后传来轻轻的脚步声。
是隔壁村的留守儿童小满,手里攥着一张皱巴巴的向日葵剪纸,怯生生地问:“阿姨,这里能看书吗?”李娟蹲下身,摸了摸她的头,像当年周明远对自己那样温柔:“当然能,以后这里就是你的第二个家。”
那天午后,书屋的长凳上坐满了孩子。有人捧着绘本读得入迷,有人在纸上画下金灿灿的花田,小满则趴在桌前,一笔一画临摹工作笔记上的字。阳光透过窗棂,在书页上投下细碎的光斑,李娟看着这一幕,眼角的痣在光里轻轻发亮——她忽然懂了,周明远要的从来不是一座书屋,而是让知识的光,像向日葵那样,照亮每个孩子的未来。
第四十二集:远道而来的“故人”
初秋的望云乡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当年给周明远治过病的老医生,手里拎着一篮晒干的向日葵花。“老周当年总说,望云乡的向日葵能治心病,我今天算信了。”老医生站在花田边,看着漫山金浪,眼眶微微发红。
李娟陪着他走进纪念馆,当老医生看到那管快用完的烫伤膏时,忽然停下脚步:“这是当年我给老周配的,他说给一个小姑娘治烫伤用了,原来就是你。”往事如潮水般涌来,两人你一言我一语,拼凑出周明远那些未曾言说的牵挂——他总把最好的资源留给望云乡,自己却连药都舍不得多带。
临走前,老医生把一张泛黄的药方递给李娟:“这是用向日葵花做的安神茶方,留给孩子们吧。”李娟接过药方,指尖触到纸面的温度,忽然觉得,那些离开的人,从未真正走远,他们的心意,正通过这些“故人”与物件,在望云乡继续生长。
第四十三集:雨中的约定
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让望云乡的向日葵微微弯下了腰。李娟披着雨衣在花田巡查,远远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十年前接过周明远故事的孩子陈阳,如今已成了一名农业技术员,正蹲在田里查看花苗的长势。
“李娟姐,我回来帮大家种抗涝的向日葵品种了。”陈阳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眼里闪着光,“当年周爷爷说,善意是种子,我现在要让这颗种子长出更壮的苗。”两人踩着泥泞,在花田里定下个约定:明年春天,要让望云乡的向日葵,既能扛住风雨,又能开出更艳的花。
雨停时,天边挂起一道彩虹。陈阳指着彩虹下的花田说:“你看,像不像周爷爷在笑?”李娟抬头望去,彩虹的光晕落在眼角的痣上,暖得让人心安。她知道,这场雨中的约定,是传承,更是对周明远最好的告慰。
第四十四集:岁岁花开,岁岁相逢
又一个初夏,望云乡的第二届向日葵文化节如期而至。这一次,花田里多了一片“心愿花田”,每个来参加的人,都能种下一颗写着心愿的向日葵籽。
李娟站在花田中央,看着孩子们围着陈阳学习播种,老医生在一旁给大家煮安神茶,小满则举着话筒,给游客们讲周明远与向日葵的故事。远处的“明远书屋”前,新挂的牌匾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上面刻着周明远的那句话:“心向阳光,便无畏风霜。”
日落时分,李娟独自走到周明远的墓碑前,放下一束刚摘的向日葵。“书记,您看,今年的花更艳了,孩子们也都长大了。”她轻轻抚摸墓碑,眼角的痣在夕阳里泛着温柔的光,“以后每年花开,我们都来这里跟您说说话,就像您从未离开过一样。”
晚风拂过花田,金色的波浪层层叠叠,仿佛在回应着这份约定。这世间最动人的故事,从不是一蹴而就的惊艳,而是如望云乡的向日葵般,年复一年,在时光里扎根、生长,用温暖与坚守,书写着永不落幕的向阳篇章。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