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敦煌的风沙遇见黄山的云海,当丝路的雄浑对话皖南的灵秀,8月8日,国家一级美术师陈升栋的个人画展以“心归敦煌”为引,在近千幅参展作品中,黄山九龙潭图系列如一颗璀璨的明珠,以笔墨为泉、以丹青为峰,将黄山的奇绝、潭水的幽邃与九龙的灵韵凝于宣纸,让归心之旅在山水的交响里,触到自然与人文共鸣的深邃。
陈升栋画黄山九龙潭,最得“山水藏龙气,潭影映初心”。他笔下的九龙潭,不是简单的“山与水”的叠加,而是“黄山之险”与“潭水之幽”的碰撞,“传说之幻”与“实景之真”的交融——是飞瀑穿石的激荡,是深潭藏龙的神秘,是云气绕峰的空灵,每一笔都藏着对“自然伟力”的敬畏,对“文化想象”的礼赞,恰如敦煌壁画中山水与神佛的共生,让“心归”不止于视觉的抵达,更在于精神的栖居。
观其《九龙飞瀑》,墨色如雷霆般奔涌,笔锋似激流般磅礴。瀑布从黄山天都峰倾泻而下,九道水流如银龙破壁,以飞白与淡墨勾勒,撞击在岩石上激起水雾,以淡墨晕染,似能听见“雷鸣般”的轰鸣。潭水以靛蓝与墨色层层晕染,深不见底,似藏着九龙的身影,潭边的岩石以焦墨皴擦,棱角如刀削,与飞瀑的柔形成“刚与柔”的对话。岩壁上的黄山松以浓墨点染,扎根石缝却枝干虬劲,似在为飞瀑“站岗”,背景的云海以淡墨泼染,与峰峦的浓墨形成“虚与实”的呼应,墨色浓淡间,仿佛能感受到水雾的微凉与山风的凛冽,让人想起“黄山归来不看岳,九龙潭水更惊魂”的壮阔,恰如归心之人在敦煌石窟前,被千年文明的磅礴震撼心灵。他画九龙潭的“势”,不画其狂,而画其“奔涌中藏着秩序”的伟力,让这飞瀑成为“自然与信仰共生”的象征。
赏其《潭底藏龙》,则见墨色如深潭般幽沉,笔锋似龙影般诡谲。九龙潭的水面如镜,倒映着黄山的峰影,以淡墨与靛蓝晕染,水面的波纹以细笔勾勒,似有龙尾在水底轻摆。潭边的石阶以焦墨皴擦,青苔以淡绿点染,透着“少有人至”的静,一位樵夫担柴路过,以简笔勾勒,望向潭水的眼神里藏着敬畏,与深潭的神秘形成“人与传说”的对话。云气从潭面升起,以淡墨轻扫,似与龙的呼吸相连,墨色轻浅处似有阳光穿透云层,照在潭面,泛着细碎的光,让人感受到“传说从不是凭空编造,而是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想象”。陈升栋画九龙潭的“幻”,不是虚无的缥缈,而是让这份神秘藏在“实景里的留白”中,打破了“山水必写实”的局限,恰如敦煌壁画中那些“神佛与山水”的交融,让想象为自然增色。
更动人的是他的《黄山望敦煌》,墨色里藏着时空的对话,笔锋间透着归心的共鸣。黄山的峰峦与敦煌的沙丘在画中相连,九龙潭的水流似化作丝路的驼铃,云气中隐约可见敦煌的飞天与黄山的灵猴相望,让“心归敦煌”的意涵在“南岳奇景”与“西陲文明”间流转。画中九龙的传说与敦煌壁画中“龙护佛法”的意象相契,墨色浓淡间,仿佛能听见黄山的松涛与敦煌的风沙在云端对谈,让人感受到“中华大地的山水与文明,本就是同根同源的交响”。他将黄山九龙潭与敦煌元素相融,让山水成为“连接南北文明”的纽带,让归心之旅在对“文化共同体”的感知中愈发深刻。
为何陈升栋的黄山九龙潭图能如此直击人心?只因他抓住了“九龙潭之魂”——那是山水里的神(黄山的奇绝与九龙的传说,让自然有了信仰的温度),是笔墨里的韵(浓淡干湿的变化,既写尽黄山的石骨松风,又绘出潭水的幽邃灵动,尽显国画“写意”之妙),是归心的隐喻(人对山水的向往,对传说的敬畏,恰如对敦煌文明的眷恋,都是“心向本真”的追寻)。
8月8日,让我们走进敦煌,在陈升栋近千幅作品的盛宴中,驻足黄山九龙潭图系列前,感受那份“黄山的奇”与“敦煌的韵”在笔墨中相遇的震撼。相信这些画作会让“心归敦煌”的旅程多一份壮阔——原来归心不必囿于一地,中华大地的每一处山水、每一段传说,都是文明的注脚,都是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