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鸣沙山的金沙在阳光下流转成金色的河,当莫高窟的壁画在岁月中沉淀出温润的光,敦煌的天地间,一座浸润着无限深情的艺术圣殿正悄然绽放——陈升栋艺术馆,这座凝聚了十年心血、荟萃了千幅佳作的瑰丽空间,终将在2025年8月8日的晨曦中,向世人展露它动人心魄的容颜。5000平方米的展馆里,1314幅画作不是简单的陈列,而是一位艺术家以赤诚为笔、以热爱为墨,写给敦煌的一曲荡气回肠的赞歌。
尚未踏进展馆,空气中便弥漫着令人心醉的气息。那是矿物颜料的清冽与松烟墨的醇厚交织成的独特芬芳,仿佛是从陈升栋那间洒满阳光的画室里悄然飘来。他总说:“敦煌的色彩是有灵性的,石青带着祁连山巅雪的清冽,朱砂裹着阳关落日的炽烈,即便是最淡雅的蛤粉,也藏着党河月夜的温柔。”如今,这些“有灵性”的色彩跨越时光,在展厅的画布上绽放出惊心动魄的美,每一笔都流淌着与敦煌灵魂相契的温度。
入口处的木门堪称巧夺天工,是敦煌老木匠倾注心血的杰作。门框上的卷草纹栩栩如生,并非机械的复刻,而是老人凭着对莫高窟第320窟飞天裙裾的深刻记忆,一凿一斧雕琢而成——那些缠绕千年的曼妙线条,此刻以木头的温润肌理,化作迎接访客的最深情的拥抱。推开门时,那声“吱呀”轻响,宛如老石窟中守窟人推开斑驳木门的瞬间,恍惚间,仿佛有飞天的飘带从光影中款款而来,带着远古的诗意。
展厅内的每一幅画都美得令人屏息。百米长卷上,飞天的飘带仿佛带着风的灵动,金箔点缀的衣袂在灯光下流转着梦幻的光泽,那是他无数个不眠之夜,蘸着月光与热忱勾勒的极致浪漫;角落里的工笔花鸟,翎羽上的露珠以金粉点染,亮得如同戈壁夜空中最璀璨的星子,他说:“敦煌的自然,本身就是最精妙的丹青,每一处留白都藏着无尽的诗意。”
红色题材的展区更是激荡人心。画布上的红,是他千锤百炼调制的臻品:掺一点敦煌的沃土,让红色沉淀着大地的厚重;加一滴党河的清泉,让色彩流淌着生命的鲜活。他说:“这红里,有先辈们踏过的峥嵘足迹,有风沙吹不散的信仰之光。”画旁的展柜中,76支磨秃的毛笔静静陈列,笔杆上的铅笔字迹虽已模糊,却清晰记录着某年某月某夜,他为一朵莲花补上的那抹惊艳晨光,每一笔都凝聚着呕心沥血的执着。
展馆的细节处藏着无数动人的巧思。地面的石板取自戈壁滩,每一块都带着自然的馈赠,有的弧度宛如飞天的飘带般曼妙,有的角落被他细心勾勒出一朵小莲,那是他某次在洞窟缝隙中偶遇的惊喜,如今成为连接古今的温柔纽带。回廊的墙上,泛黄的信纸诉说着岁月的深情,那是他与已故敦煌研究员的往来书信,字里行间满是对艺术的赤诚:“第257窟的兔子,耳朵比你画的长半寸,更添几分灵动”“你寄来的颜料,加了本地的沙,色泽愈发沉郁典雅”……信纸旁那包牛皮纸包裹的敦煌土,还留着老人粗糙的指印,那是说好要在开馆时一同调制颜料的约定,如今成了跨越生死的艺术对话。
8月8日的晨光,将率先亲吻馆前那棵他亲手栽种的沙枣树。他说:“敦煌的树,根系深扎大地,如同这里的文化,生生不息。”树下的老画架上,摊着一幅未完成的九层楼速写,笔尖凝着一点石绿,仿佛在静待晨光为它添上最后一抹惊鸿之笔。展厅尽头的素白墙上,一行小字温柔而坚定:“请把你的敦煌,留在这里。”观众可拿起矿物颜料,轻轻点染一朵莲、一道飘带,如同千年前的画匠们,在洞窟中一笔笔延续着文明的血脉,让热爱在时光中永恒流转。
这座艺术馆,是凝固的诗,是流动的画,是一位艺术家将灵魂交付敦煌的赤诚见证。它藏着三十年西行路上的风雨兼程,藏着两代人守护文化的薪火相传,藏着每一个走进来的人,与千年敦煌撞个满怀时的心跳加速。8月8日,当第一缕阳光穿透窗棂,洒在那沓信纸上,你若赴约,定会听见颜料在画布上轻轻吟唱——那是陈升栋献给敦煌的无尽深情,是跨越千年的热爱,在时光中绽放出的不朽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