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信笺》16-20集——王学会

来源:营销环球网    作者:王学会        发布时间:2025-08-09    浏览量:999+

第16集:薄荷盆栽的新土

社区图书馆的新薄荷盆栽抽出嫩芽时,苏晚在花盆底发现个小塑料袋,里面是包晒干的薄荷叶,标签上是陆深的字迹:“2010年秋分采于图书馆后窗,还带着她浇的水味。”

 

陆明宇提着花土来换盆,指尖捏着片新叶笑:“我爸说,薄荷要常换土,就像想念要常翻晒,才不会发霉。”他从背包里拿出个旧搪瓷杯,杯沿磕了个豁口,“这是当年你母亲修相机时用的,她说用这杯子泡薄荷茶,能尝到秋天的甜味。”

 

苏晚往新土里埋了把桂花,是去年从桂花巷收集的。阳光落在薄荷叶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老照片里漏进来的光。陆明宇的相机“咔嗒”响了声,他说:“我爸的胶卷用完了,现在该我们拍新的了。”

 

第17集:柿子酒的余温

清明去给陆深扫墓时,苏晚带了瓶新酿的柿子酒。墓碑上嵌着张黑白照片,年轻的陆深举着相机,眼里盛着秋光。“他说过,酒要留给懂的人喝,”陆明宇倒了半杯酒浇在墓前,“现在有两个人懂了。”

 

下山时遇见守林阿婆,她塞给他们一篮青柿子:“老陆以前总说,等柿子挂果,就像等信来,青的时候盼红,红了又怕落。”苏晚摸着青柿子的绒毛,忽然想起母亲临终前说的话:“当年没赴的约,现在想想,倒成了最好的念想,让每个秋天都有盼头。”

 

山风卷着新叶掠过肩头,陆明宇握紧苏晚的手,掌心的温度像握着半杯没凉透的柿子酒。

 

第18集:旧书店的新地址

桂花巷拆迁后的空地种上了银杏苗,陆明宇在街角租了间小铺面,挂的牌子还是“陆记旧书店”,只是多了行小字:“兼售秋天的故事”。

 

开业那天,苏晚带了本烫金封面的新相册来,第一页贴着陆深和母亲的老照片,旁边留白,等着被新的照片填满。老馆长送来个布包,打开是套修相机的工具,“这是当年小陆托我保管的,说等‘会修相机的姑娘’来取。”

 

有个白发老人进店,指着墙上的《秋物志》海报笑:“三十五年前,我在这儿见过个姑娘,抱着这本书站了一下午,秋风把她的马尾吹得晃啊晃。”苏晚和陆明宇对视一眼,老人手里的旧书,正是陆深当年借走的那本。

 

第19集:候鸟的新约定

秋分前三天,后山的候鸟提前来了。苏晚和陆明宇在候鸟站的日志本上,看见去年那个扎马尾的小姑娘写的话:“爸爸妈妈说,今年带我来看候鸟,就像爷爷奶奶当年约好的那样。”

 

他们沿着候鸟飞的方向往山顶走,陆明宇忽然从背包里拿出个银质书签,刻着片银杏叶:“我爸的遗物里找到的,背面有字。”苏晚翻过来看,是母亲的笔迹:“1988年秋分,他说要把第一个书签送给我,等书读到最后一页就用上。”

 

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两道重合的笔迹。陆明宇把书签夹进苏晚手里的《秋物志》,正好是当年陆深标注的那页。远处的候鸟群突然转向,翅尖划过晚霞,像在天空写下新的约定。

 

第20集:永不落幕的秋

霜降那天,旧书店举办了场“秋天交换会”,人们带着与秋有关的物件来分享:有人带了外婆织的银杏叶围巾,有人带了祖父种的老桂花树籽,还有人带了张泛黄的火车票,终点是三十年前的桂花巷。

 

苏晚把两片拼合的银杏叶做成标本,摆在柜台最显眼的地方。陆明宇给标本拍了张照,设成了相机的桌面。有个小孩指着标本问:“这两片叶子为什么要粘在一起呀?”

 

苏晚笑着看向窗外,银杏苗抽出了新枝,阳光透过叶隙落在陆明宇的侧脸上,像老照片里的光又回来了。“因为它们本来就是一片呀,”她说,“只是在风里分开了一阵,总会找到彼此的。”

 

陆明宇的相机又响了,这次拍的是苏晚说话的样子,背景里,有人在交换桂花糖,有人在翻看旧相册,有人对着候鸟的方向笑。

 

风穿过书店的门,带着新酿的柿子酒香,像整个秋天都踮着脚,轻轻落在了他们中间。而那本《秋物志》的最后一页,终于被填满了——是苏晚和陆明宇的合影,照片里的银杏叶,正落在他们交握的手上。(未完待续)

微信图片_20250802102512.jpg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


责任编辑:王学会

上一篇:《落叶信笺》21-25集——王学会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24 营销环球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信部ICP备案 津ICP备19006892号 津公网安备 12011302120484号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涉网络暴力有害信息举报专区:电话:26880982邮箱:bcqyjzhzx@tj.go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