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集:来自省里的包裹
开春时,李娟收到一个来自省里的包裹。拆开一看,是一摞关于乡村文旅发展的书籍,扉页上有周明远的字迹:“望云乡的向日葵,该有更广阔的天地了。”
书里夹着一张纸条,写着几个联系方式——是省里非遗保护中心和文旅企业的负责人。李娟看着纸条,突然想起他当年帮父亲打听县城学校的事,原来这么多年,他总在不动声色地铺路。
她给周明远发了条消息:【书收到了,谢谢您。】
回复很快过来:【别总谢我,多想想怎么让剪纸走出青溪。】
李娟把书抱进办公室,阳光透过窗户落在书页上,字里行间仿佛都长出了翅膀。
第三十四集:剪纸里的远方
在周明远的牵线下,望云乡的剪纸作品进了省里的文创展会。开展那天,李娟带着张奶奶和几个孩子去了现场。
展台前,孩子们的剪纸作品被摆在最显眼的位置——有向日葵花田,有老杂货铺,还有一把画得歪歪扭扭的碎花伞。一个外国游客指着剪纸问:“这上面的故事,能讲讲吗?”
李娟蹲下来,用不太流利的英语慢慢讲:“这是一个关于善意的故事,像阳光一样,能跨过很远的路。”
周明远恰好路过展台,站在人群后听着,眼里带着笑意。展会结束后,他走到李娟身边:“刚才那几句英语,比我当年强多了。”
李娟脸红了:“临时抱佛脚学的。”
“挺好,”他指着那些被订走的剪纸,“你看,好故事真的能走很远。”
第三十五集:老照片里的夏天
县档案馆整理旧物时,发现了一叠望云乡的老照片,其中一张是周明远当年在杂货铺前和李建国的合影。李娟把照片翻拍下来,发给周明远。
很快收到他的消息:“这张照片我都忘了,那天是帮你爸搬货,他非拉着我拍一张。”
李娟问:“您还记得那天我在干嘛吗?”
“当然记得,”他回,“你躲在柜台后偷吃冰棍,被你妈说了两句,还瞪了我一眼。”
李娟看着屏幕笑出声,原来那些被她遗忘的细碎瞬间,有人替她好好收着。她把照片洗出来,挂在纪念馆最显眼的位置,旁边写着:“时光会老,善意不会。”
第三十六集:向日葵的约定
周明远退休那年,特意回了趟望云乡。李娟陪着他在向日葵花田里走,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当年总觉得,能做的太少,”他望着花海,语气里带着释然,“现在看来,只要埋下种子,总会有开花的那天。”
李娟递给他一瓶水:“您埋下的种子,不止在地里。”
他们走到纪念馆前,那把碎花伞还挂在墙上,伞下多了个新展柜,里面摆着两本笔记——一本是周明远当年的工作记录,一本是李娟这些年的文旅日记。
“明年,我想在这里办个‘时光课堂’,让老人们来讲故事,孩子们来记,”李娟看着展柜说,“就像您当年教我那样,把温暖传下去。”
周明远点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光:“好啊,到时候我来当第一个老师。”
风吹过花田,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无数个夏天在轻轻应和。李娟看着身边的老人,又望向远处嬉笑的孩子,突然明白:所谓传承,不过是有人把当年收到的光,化作了照亮别人的路。
而那把藏着故事的碎花伞,终究在时光里,开出了一片永远向阳的花海。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