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集:论坛上的共鸣
乡村振兴论坛的报告厅里,坐满了来自各地的干部和专家。李娟作为青溪县代表发言时,没有念提前准备的稿子,而是从望云乡的变化讲起。
“我们乡有个老人,以前总说‘庄稼人守着土地就行,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旅游’。但现在,他开的向日葵民宿每个月能赚三千块,逢人就说‘是文旅局的小李让咱知道,土地里不光长粮食,还能长好日子’。”
她的话引来一阵笑声,周明远坐在台下,看着她自如地和台下互动,想起第一次在县政府大院见到她时,她站在队伍末尾,拘谨却挺直的样子。不过短短几年,她已经褪去青涩,眼里的光却比当年更纯粹。
提问环节,有专家问:“基层工作最难的是什么?”
李娟想了想,认真回答:“是让老百姓相信‘改变’。就像十年前,有人觉得一把伞撑不了多久,却没想到,它能在心里撑过漫长的时光。”
周明远在笔记本上写下一句话:“善意是种子,时光是土壤。”
第十八集:老杂货铺的新故事
望云乡的老杂货铺纪念馆火了,不少游客专程来打卡,听管理员讲那把碎花伞的故事。有天,李娟接到父亲李建国的电话,老人在那头乐呵呵地说:“娟啊,我去纪念馆看了,人家把你当年写作业的小桌子都摆进去了,跟咱家原来的一模一样。”
李娟笑着回:“那您下次来,给游客讲讲真实的故事呗。”
没过几天,李建国还真去了纪念馆,坐在复刻的柜台后,给游客讲当年周明远帮他算进货账、提醒他送女儿去县城读书的事。“那时候他还是个年轻书记,天天往老百姓堆里扎,不像个当官的,倒像个邻家小子。”
这话传到周明远耳朵里时,他正在办公室看青溪县的文旅数据报表。望云乡的游客量比去年翻了三倍,村民人均收入增长了近四成。他拿起笔,在报表上画了个小小的向日葵。
第十九集:烫伤膏与新课堂
县职业学校的非遗课堂正式开课那天,李娟特意请了张奶奶来授课。看着孩子们围着张奶奶学剪纸,她突然想起什么,转身回了办公室,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小小的铁盒。
里面装着一管快用完的烫伤膏,是当年周明远给她的那支。这些年她换了好几次办公室,却一直把它带在身边。
“李科长,周书记来了!”同事的声音传来。
李娟赶紧把铁盒收起来,迎出去时,周明远正站在教室门口,看着孩子们剪纸。“比我想象的还要好,”他回头看向李娟,“当年你被烫伤时哭鼻子的样子,可一点不像现在这么能干。”
李娟的脸一下子红了:“书记您还记着呢。”
“怎么能忘,”周明远笑了,“那时候就觉得,这孩子看着柔弱,骨子里倒倔,疼成那样都不肯掉眼泪。现在看来,果然没看错。”
两人站在教室外,听着里面的欢声笑语,像听到了时光流淌的声音。
第二十集:伞下的传承
年底的总结会上,青溪县文旅局被评为全市先进单位。颁奖时,周明远亲自给李娟授奖,奖杯握在手里沉甸甸的。
“这不是你一个人的功劳,”他低声说,“是望云乡的老百姓,是那些相信你的人,一起拼出来的。”
李娟抬头,正好对上他的目光,眼角的痣在灯光下格外清晰。她突然想起那个雨天,他接过碎花伞时说的那句“谢谢你,小姑娘”。十年过去,他依然是那个把“谢谢”挂在嘴边的人,只是这份感谢里,多了对后辈的期许。
散会后,外面下起了雪。周明远看着李娟没带伞,从车里拿出一把黑色的伞递给她:“拿着,别冻着。”
李娟接过伞,突然想起什么,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布包:“书记,这个给您。”
里面是一把新做的碎花伞,伞面上的向日葵是她亲手绣的。“算是……还您当年那把。”
周明远接过伞,雪落在伞面上,瞬间融化成水珠,像极了当年雨天里的模样。他抬头看向李娟,她正笑着挥手道别,背影消失在雪幕里,像一朵迎着风雪绽放的向日葵。
他知道,这把伞永远不用还了。因为善意早已像种子一样,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出了漫山遍野的温暖。而属于他们的故事,会在时光里继续生长,一年,又一年。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