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集:雪天里的牵挂
年后的第一场雪来得突然,李娟正在望云乡检查民宿的供暖情况,手机就响了。是周明远的妻子打来的,语气带着些急:“娟娟,老周这两天总念叨望云乡的雪,说山路滑,你们下乡可得当心。”
李娟心里一暖,笑着回:“嫂子放心,我们都备着防滑链呢。对了,让书记也注意保暖,别总熬夜看文件。”
挂了电话,她望着窗外飘雪的山坳,突然想起去年冬天,周明远冒着雪来乡里考察,临走时看到民宿的烟囱冒烟不顺畅,特意让人从市里请了师傅来修。“老百姓过冬,暖不暖是天大的事。”他当时搓着冻红的手说的话,此刻还在耳边响。
傍晚回到县里,李娟给周明远发了条消息,附了张望云乡雪后向日葵田的照片——被雪覆盖的花秆上,还留着干枯的花盘,像在积蓄着春天的力量。很快收到回复:【等雪化了,去看看第一株冒芽的向日葵。】
第二十二集:清明的探望
清明那天,李娟跟着父亲回了望云乡扫墓。路过当年的杂货铺旧址时,李建国突然停下脚步,指着纪念馆门口的老槐树说:“你周叔叔当年总在这树下抽烟,琢磨着怎么修通村路。那时候他说,路通了,日子才能活起来。”
李娟望着那棵枝繁叶茂的树,想起周明远前几天在会上说的话:“乡村振兴不是口号,是让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魂。”她突然明白,所谓的“魂”,就是这些藏在时光里的牵挂。
从乡下回来,她去了趟市党史馆,在“基层干部风采展”里看到了周明远当年在望云乡的照片——年轻的他穿着胶鞋,站在刚修好的田埂上,笑得一脸灿烂。照片下面的说明写着:“2013年,推动望云乡首条柏油路建成,解决8个村的出行难题。”
李娟拿出手机拍下照片,发了条朋友圈:【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第二十三集:新苗与旧影
望云乡的向日葵育苗基地里,技术员正在给村民们讲解种植技巧。李娟蹲在田埂上,看着刚冒头的幼苗,嫩绿的芽尖顶着泥土,像在用力生长。
“李科长,周书记来了!”有人喊了一声。
李娟抬头,看见周明远穿着布鞋走在田埂上,裤脚沾了泥也不在意。“这苗长得精神,”他蹲下来,手指轻轻碰了碰芽尖,“比我当年在这儿种的玉米苗壮实。”
“您还种过玉米?”李娟惊讶地问。
“那时候搞‘干部包村’,我包的村就种玉米,”周明远笑了,“第一次下地还把苗踩倒了不少,被老乡笑话了好几天。”
两人坐在田埂上,看着村民们忙碌的身影,像看到了十年前的光景。只是当年的玉米地,如今变成了向日葵田;当年的年轻书记,如今鬓角添了些白霜;而当年的小姑娘,已经能独当一面。
“再过两个月,这里又是一片花海了。”李娟望着远方说。
“是啊,”周明远点头,“就像人,一代接着一代,总会有新的希望。”
第二十四集:伞下的接力赛
市里举办“优秀基层干部表彰大会”时,李娟作为代表上台发言。她没有讲自己的成绩,而是讲了一个关于“接力”的故事。
“十年前,有位书记在雨天收到一把伞,后来他用十年时间,为一个乡镇撑起了更广阔的天。现在,这把伞传到了我手里,我要做的,就是让它能为更多人遮风挡雨。”
台下,周明远看着她从容的样子,想起那个递伞的雨天。他突然明白,所谓的缘分,不只是重逢的惊喜,更是责任的传递。就像向日葵会把种子留给土地,善意也会在时光里生根发芽。
散会后,李娟走到周明远面前,递给他一个信封:“书记,这是望云乡孩子们的感谢信,说谢谢您帮他们建了图书馆。”
周明远接过信封,指尖触到里面厚厚的信纸,突然笑了:“该谢的是他们自己,知道读书能改变命运。”
夕阳透过窗户照进来,在两人之间投下温暖的光斑。李娟眼角的痣在光里闪着,像一颗永远不会熄灭的星。
她知道,这场跨越十年的“接力赛”还没结束。而她和他,会在各自的跑道上,继续带着那把伞的温度,往前跑,一直跑。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