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集:大雪谋新
十二月大雪,清河镇的菊田盖着薄雪,像铺了层白绒毯。王学花却在老宅里开起“新年规划会”,桌上摊着三张图纸:“第一张是‘菊文化研学路线’,把基因库、菊忆馆、试验田串起来;第二张是‘菊花深加工车间’设计图,要做菊花精油、菊花面膜;第三张是‘两岸菊种培育基地’选址,就定在镇东的荒坡上。”
陈嘉仪指着深加工图纸,眼里闪着光:“新加坡有天然护肤品生产线,我能联系技术支持,把菊花的保湿成分提炼出来。”林晓则拿出手机,展示“研学路线”的直播脚本:“第一站带游客看种子冷藏库,第二站体验手工制茶,最后在菊田边开分享会,保证有意思。”
张文杰忽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快递盒:“台湾寄来的‘高山菊’种子,还有他们的‘菊展邀请函’,邀请咱们明年春天去参展。”众人围着种子盒,雪光从窗外照进来,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跨越海峡的菊香。
第四十七集:冬至温故
冬至这天,菊忆馆里挤满人,王学花要举办“菊故事分享会”。九十岁的陈婆婆坐在轮椅上,手里攥着褪色的菊花纹手帕:“当年我爹用菊花给我娘治咳嗽,现在我孙子在外地,也学着用清河镇的菊花泡茶喝。”
分享会中途,林晓把直播镜头对准墙上的老照片——有梅知秋在南洋种菊的影像,有张文杰和王学花初遇时在菊田的合影,还有返乡青年们搭育苗棚的画面。网友在评论区刷屏“看哭了”,有人留言“我的爷爷也曾种过菊花”,瞬间收集到十几个新故事。
傍晚,大家在老宅煮饺子,用的是菊花馅——把晒干的白菊花切碎,和猪肉拌在一起,咬一口满是清香。陈嘉仪第一次吃,连说“新奇又好吃”,王学花笑着说:“这是曾祖父传下的冬至习俗,吃了菊花饺子,来年种菊顺顺利利。”窗外寒风呼啸,屋内却暖得像春天。
第四十八集:小寒试新
小寒时节,气温降到零下,深加工车间的设备终于安装好了。王学花和陈嘉仪穿着白大褂,第一次试提炼菊花精油——把新鲜的“南韵文心菊”花瓣放进蒸馏罐,蒸汽带着花香飘满车间,陈嘉仪盯着仪表盘:“温度控制在80℃,精油才能顺利分离出来。”
林晓的直播镜头跟着设备转,网友看着透明的精油滴进玻璃瓶,纷纷留言“想要试用装”。张文杰则忙着对接包装厂,设计“菊花精油”的瓶身:“要印上‘文心菊’的图案,还有梅知秋的名言‘菊香无国界’,既有文化感,又好记。”
试产结束时,天色已暗,陈嘉仪捧着小瓶精油递给王学花:“这是第一瓶成品,留着做纪念。”两人看着瓶中晃动的金黄色液体,忽然觉得,老祖宗种了一辈子的菊花,终于在他们手里开出了新花样,从田间地头走进了更广阔的市场。
第四十九集:大寒备耕
大寒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王学花却带着人去镇东的荒坡——要给“两岸菊种培育基地”翻土。冻土硬得像石头,大家轮流用镐头刨,陈嘉仪的手磨出了水泡,却笑着说:“新加坡的土地没这么硬,这样的体验才特别。”
林晓在直播里教网友“备耕小知识”:“冬天翻土能冻死虫卵,明年种菊就少病虫害,这是老祖宗的‘冻土养地法’。”张文杰则开车去县里拉有机肥,回来时车斗里还装着新的滴灌设备:“基地要搞‘智能种植’,手机就能控制浇水,省工又高效。”
夕阳西下时,荒坡终于翻出一片新土。王学花蹲下身,抓了把土在手里搓碎:“再过两个月,就能种‘高山菊’和‘同心菊’的杂交苗了。”众人望着翻好的土地,寒风吹在脸上,心里却热烘烘的,仿佛已经看到了来年满坡的菊花。
第五十集:立春启航
立春这天,清河镇格外热闹——“国家级菊种资源库”要揭牌,还要给“两岸菊种培育基地”奠基。省农科院的专家、台湾的客商、新加坡的华侨代表都来了,陈嘉仪的父母也特意从国外赶来,站在人群里为女儿骄傲。
揭牌仪式上,王学花捧着梅知秋的笔记,声音哽咽却有力:“从曾祖父在南洋种菊,到今天我们建起国家级资源库,菊花不仅是植物,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跨越国界的纽带。”话音刚落,掌声雷动,彩带飘落在菊田上空。
奠基仪式后,大家一起挥锹培土,林晓的直播镜头扫过每个人的身影,网友在评论区刷屏“祝清河镇的菊花越来越好”。张文杰悄悄牵起王学花的手,两人望着刚立起的基地牌子,又看向远处的菊田——新生的绿芽正从土里冒头,像无数个小小的希望,在春风里悄悄生长。
王学会,自在随心的自由职业者。醉心诗词歌赋的平仄,于笔墨间打捞风月;钟情步履不停的远方,让山川湖海在眼眸写诗。一袭旗袍裹着东方韵致,是行走的风景;一盏清茶伴岁月沉香,是独处的闲趣。于烟火与诗意间从容游走,活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